当蚁民变成蚁族
(2010-03-19 22:05:20)分类: 千年家居·非房产 |
两会期间,“蚁族”一词再度成为热点。您知道,所谓“蚁族”,就是那些毕业还没多久、在大城市工作、收入增速远远追不上房价涨幅、不得不租房居住而且居住条件还很差的大学生朋友。这个定义有点儿啰嗦,读起来很长,不过再长也没有苦守在摇号机前申购经济适用房的队伍长,是吧。
关于蚁族,这段时间媒体报道已有很多,即便不关心新闻的朋友,也免不了会在生活里邂逅到蚁族,我甚至猜测读到这篇文章的一些读者朋友就正过着蚁族的生活。所以下面我要说的不是现在的蚁族,而是民国的蚁族。
民国也有蚁族吗?当然。沈从文在1929年写过短篇小说《一日的故事》,主人公就是蚁族:一男一女俩大学生,男的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俩人毕业后结婚,婚后在上海租房、上班、生孩子。男的在一家机关做小职员,女的在家带孩子——那时候还没计划生育,小两口一共生了四个孩子。这么一家六口,跟一个自由撰稿人(可能是沈从文本人)拼租一间公寓。公寓里没有厕所,没有厨房,没有客厅,没有水管,没有电话,经过二房东的改造和分割,居住面积不到十个平方,每月房租却要十三块大洋。男人月薪六十块大洋,刨去房租,刨去给小孩买洋奶粉的钱,刨去饭钱和电费,每月存款基本为零。当时上海房价又跟今天一样高得吓人,所以这对学历不低、收入也在中等水平的大学生夫妻攒了八年钱,始终都没能买上一套房子。
上面这个事例出自文学作品,如果您觉得可信度不高的话,咱们再看一对活生生的蚁族男女:丁玲和胡也频。1925年,丁玲跟胡也频在北京西郊租住一所没有暖气也没有火炕的民房,他们给报刊写评论为生,每月稿费不到十块大洋,而每月房租是六块大洋,俩人挣的钱不够花,丁玲每月从母亲那儿找点儿补贴,胡也频也成了当铺的常客。用今天的话说,这俩人不但是蚁族,还是月光族和啃老族。
除了丁玲和胡也频,柔石也做过蚁族。1928年,柔石与鲁迅的两个学生在上海北四川路景云里拼租一所石库门房子,每人每月分摊二十块大洋的房租。柔石给一家报纸和一家杂志同时写两个专栏,每月稿酬四五十块,在当时撰稿人圈子里面算不错的了,但是光房租就要花去他一半收入,小日子过得也很紧张。
今年两会上,著名主持人杨澜委员建议蚁族离开房价、房租居高不下的大城市,去中小城市发展发展。这个建议其实在民国时代就有人提了,但问题是民国和今天一样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大城市虽然居之不易,毕竟有很多社会资源是中小城市的居民很难享受到的。譬如说柔石,他如果不在上海发展,就很难有机会进入鲁迅、茅盾等人为首(当时鲁迅和茅盾也在上海租房)的作家圈子,而他融不到这个圈子就拿不到那么高的稿酬,甚至都不会有人找他写专栏。
在民国时代的中国,很多人做蚁族还不光是为了发展,里面也有保命的因素。那时候战争频繁,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租界,而租界只有大城市才会有,所以战争一打响,天津、上海等城市的蚁族就增多。鲁迅先生替涌向上海的逃难者说过话:中国百姓向来轻贱,自古被称作“蚁民”,然而蝼蚁的生命一样也是生命,为了暂时保全生命,蚁民们不得已才跑到上海来。
鲁迅先生又说:“但这一番话,阔人们是不以为然的,因为他们不但有飞机,还有他们的外国!”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那些劝蚁族去小地方工作的“阔人”,多少都有点儿站着说话不腰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