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走光
(2009-11-03 19:35:26)分类: 旧闻新读·非历史 |
荆轲刺秦王,没刺中,让人围住,没招儿了,于是箕踞。什么是“箕踞”?就是叉开腿坐,据说这在当时表示蔑视,是很不符合社交礼仪的粗鲁行为。
叉开腿坐就表示蔑视,现代社交礼仪没有这么一条,但是在荆轲那个时代,这是不允许的。汉高祖刘邦跟荆轲一个时代吧?《史记》上说他接见儒生,“箕踞,甚慢易之”。也是叉开腿坐,很粗鲁,很轻慢,很不够意思。
照理说,“箕踞”无非就是一种坐姿,是叉开腿坐,还是翘二郎腿,那是人家的自由,怎么就跟粗鲁、轻慢挂上钩了呢?
咱得从衣服说起。
您知道,很早很早以前,衣服主要就两种,一是“衣”,二是“裳”。衣穿在上面,是上装;裳穿在下面,是下装。单看外观,裳的样式挺像裙子,但跟裙子又有不同:裙子有连衣的,裳只是腰部以下那半截;裙子不开叉,而裳的左右两侧却各有一条缝。就这样,上衣,下裳,算是把人的躯干遮盖住了。
如果您想象不到裳的样子,不妨回忆一下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形象,孙悟空老师身上穿的虎皮裙,其实就是裳的一种。这种裳很典型,上窄下宽,状如空心圆锥体,小风一吹,冷气嗖嗖地往里灌,很容易得风湿病,于是先民们又发明了“胫衣”。胫衣又叫套裤,说白了,就是两只带绳的布筒子,筒子套在腿上,绳子系在腰上,把腿给护住了。
有衣,有裳,再套上胫衣,束紧头发,穿上鞋和履,一个标准的先民形象呼之欲出。事实上,从商周到战国,古人一直都这么打扮自己。甚至到了秦汉时期,到了魏晋时期,到了南北朝时期,还有很多很多的古人仍然这样子穿衣服。
说到这儿您会明白,为什么荆轲和刘邦不能箕踞,因为他们一箕踞,裳就掀了起来,关键部位一览无余,要多没礼貌就有多没礼貌。即使他们穿着胫衣,也只能遮住大腿,遮不住屁股和别的地方。
同样是因为这个道理,隋唐以前才流行跪坐——两腿跪地,并紧,屁股坐在脚后跟上,宽大的裳覆盖了整个下半身,不会走光。
有朋友会问:难道古人真就那么笨,连内裤都不懂得穿吗?
其实内裤出现的时间非常之晚。西汉时,司马相如穿过一种犊鼻裤,“以三尺布为之,形如牛鼻,盖前后各一幅,中裁两尖交凑。”照样子做出来,是三角形的裤衩,当时人们常拿它当工作服穿,不作为内裤。《史记·周仁传》里还出现过一种尿绔,“为小绔,以藉其尿。”像是内裤了,不过看其功能,似乎更接近大号的尿不湿。
附注:
1.先民为防走光,在衣、裳和胫衣之外,又发明了“祓”。祓又叫芾,还叫蔽膝和挈孺,上窄下宽,窄的一头系在腰带上,宽的一头垂到两腿之下,当裳被风吹起时,它可以护裆。
2.胫衣发展成连裆裤的历史相当漫长。大概在战国后期,赵人学习胡服骑射,就引进了连裆裤,但并未在中原普及。到了西汉,出现了穷绔,该绔有裤腰和裤裆,但裤裆并未缝合,只是用带子把左右两裆系在一起。到了南北朝,史藉中才出现“缦裆裤”、“瞒裆裤”等词,指的就是现在的连裆裤。但是无腰也无裆的胫衣一直在使用,民国时才渐渐消亡。
3.《红楼梦》第三十三回,王夫人抱着贾宝玉,“只见他面白色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一片皆是血渍。”这里说的“小衣”即指内裤。史籍中另有一“繜衣”一词,指女性穿的内裤,一般是开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