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亩之宅

(2008-05-30 14:25:34)
分类: 千年家居·非房产

孟子心目中的和谐社会是这样的:没有战争,没有偷盗,领导们都仁慈,百姓们都听话,穷的不太穷,富的不太富,家家户户都有不动产。

孟子还说,那不动产也不用太多,每家每户五亩宅基、一百亩耕地,就足够了。

孟子说这话的时候,正值战国时代,当时一亩相当于今天四分,大约260平米,五亩就是1300平米。这么一块地建成公寓楼,够上百个小家庭入住,即使建成乡村大院,也能轻松安排几十间瓦房。看来孟子的要求不低。

可是根据战国时代另一位牛人李悝的计算,五亩宅基再加一百亩耕地,勉强只够一家人糊口罢了。

李悝的计算如下:

五口之家,耕田百亩,一年收粟150石,上缴农业税15石,还剩135石。五口人一年的口粮需要90石,刨掉口粮,还剩存粮45石,把存粮全部卖掉,可得1350钱。然后祭祀赛会用去300钱,买布买衣服用去1500钱,这家人的存款不够花了,账簿上将出现450钱的赤字。

这笔赤字怎么弥补呢?——全靠那五亩宅基。李悝说,五亩宅基只需建房三间,剩下的空地全部栽桑,桑叶能养蚕,春蚕能吐丝,卖丝的钱刚好可以弥补赤字。

上述计算有点儿理想化,毕竟每个家庭不可能都是五口人,每年的收成不可能都是150石,人的饭量有大有小,粮食的价格也有高有低,一年的开销除了祭祀赛会和买布穿衣,还要看病吃药和走亲访友呢。不过李悝的计算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战国时的宅基不只用来盖房子,还要种点儿东西,以补贴家用。

战国时有本书叫《礼记》,该书“儒行篇”形容穷人生活,说住处只有一亩大,房前屋后植桑种菜,产量极微,所以穷到穿衣露蛋,连祭祀赛会也不敢参加。《礼记》跟《周礼》一样,都出自孔门子弟的臭编,里面想象成分太多,只能当小说看。小说常常反映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礼记》大概也在无意中再现了战国人的居住特征:宅基超大,以便种植经济作物,稍微小一点儿,业主的钱就不够花了。

其实大宅基并不只是战国一个时代的特征。晋时陶渊明回老家隐居,写诗描述自家的房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他家宅基十多亩,只盖八九间房子,留下来的土地,也栽桑树,也栽果树,也搞家庭养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