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磨牙杀鬼

(2008-02-11 08:58:21)
分类: 旧闻新读·非历史

过去医学落后,生活条件也差,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到呀呀学语,中间少不了七灾八难,大灾荒大瘟疫是不说了,现在很不起眼的疾病,像天花啦、痢疾啦、猩红热啦、百日咳啦,都有可能让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命从人间突然蒸发。譬如我奶奶,前后生了十三个孩子,就有五个死于天花,两个死于伤寒,活下来的不到一半。富贵人家也强不到哪儿去,清朝前期俩皇帝,皇太极的儿子有得天花死的,康熙的儿子也有得天花死的。我奶奶至今提起我那几位没有成人的伯伯和姑姑来,都会难过得掉下眼泪,想必康熙和皇太极在得知爱子夭折的时候,其心情也未必很愉快。但是谁也没办法,如前所述,当时医学太落后,身为父母的,也只能通过别的渠道,来祈愿刚出世的儿女少病少灾、多福多寿。

这类渠道很多,求神拜佛是一种,躲岁避煞也是一种,给孩子取一个比较吉利的好名字也是一种。像我奶奶,爱拿金银铜铁之属给孩子取名,在她看来这些东西都很“硬”,“抗得住凶神恶煞”。历史上这样取名的也挺多,咱们知道战国有个魏无忌,汉朝有个霍去病,宋朝有个辛弃疾,无忌、去病和弃疾,都很吉利,也都比我奶奶动不动就搬出来金银铜铁那一套文雅多了。

也有取名不够文雅的。《魏书》卷45“樊逊传”中有位梁州刺史叫刘杀鬼,《八琼室金石补正》卷24中有位助佛善士叫梁啖鬼,东晋时谢安部下有叫赵挼鬼的。“啖”是吃的意思,“挼”是捏的意思,这三位,一个能杀鬼,一个能吃鬼,一个能把鬼捏在手里揉来搓去,都酷毙。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风不振,道教、方术和鬼神崇拜盛行,民间多迷信,认为婴儿精气不足,易被鬼捉去魂灵而夭折,所以人们给孩子取名,除了流行“杀鬼”、“啖鬼”之外,还充分利用捉鬼道具。例如《北齐书》卷10“永安王浚传”中有人叫刘桃枝,《北齐书》卷21“高昂传”中有人叫“刘桃棒”,《魏书》卷79有“刘桃符传”,桃枝、桃棒、桃符,至今还是阴阳师们驱鬼用的家伙。

《晋书》卷82有“习凿齿传”,传主姓习,双名凿齿,名字很奇怪,其实跟前面“桃枝”、“桃棒”、“杀鬼”、“啖鬼”等等是一路货色。“凿齿”指上下牙齿相磕,人们打冷战以及小孩子半夜磨牙时常有这动作,魏晋方士认为这样可以化痰生津,聚养真气,并能祛邪驱鬼,例如陶弘景《真诰》卷15写道:“夜行常凿齿,……鬼常畏凿齿声。”意思是独自走夜路时别忘了经常磕牙,因为鬼就怕听到这种声音。习凿齿的名字应该就是这么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