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千年家居·非房产 |
过去有种政策,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也把房子分成三六九等,你是几等人就只能盖几等的房子。等级高的,可以歇山重檐;等级低的,只许硬山单檐。等级高的,可以红墙黄瓦;等级低的,只许粉墙黛瓦。等级高的,可以面阔九间;等级低的,只许面阔三间。
这种政策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而设的,你破坏了它,就破坏了等级秩序。
现在也有种政策,想管住所有的开发商,让他们努力去盖小房子,不要只盯大房子,每个新建小区内90平米以下的住宅都不能低于70%。这叫“90/70政策”,想必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
这种政策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设的,你破坏了它,就破坏了公共利益。
为了等级秩序也好,为了公共利益也罢,对掏钱盖房子的人来讲,两种政策都是一种束缚,束缚着他虚胖的钱袋,也束缚着他膨胀的房子,许他这么样,不许他那么样。
两种政策也都有空子可钻。
不是让我面阔三间吗?OK,我就按三间盖,每一间都用丈八的梁,丈五的檩子,一间顶两间,明着面阔三间,实则面阔五间。
不是让我90/70吗?行啊,塔式楼,一梯四户,全按小户型,中间随时可以打通,明着90平米,实则还是180平米。
我读书不多,对隋唐以前基本模糊,隋唐以后还多少了解一些。据我所知,隋唐以后的中国史同时也是一部捆房子史,每一个朝代都在捆房子,但没有哪个朝代是捆得成功的。
唐朝老百姓,每家每户都不能盖楼(参见《唐会要》卷31),每家每户的房子都不能超过三间(参见《新唐书》25)。
宋朝老百姓,盖房可以用三架梁,可以用四架梁,最多不许超过五架梁,可以盖门楼,但不能超过一间(参见《宋史》卷154)。
明朝老百姓,盖房最多三间五架,不准用斗拱,不准用彩饰(参见《明会要》卷62)。
清朝老百姓,盖房同样不能超过三间五架,不准用斗拱,不准用彩饰(参见《大清律例》卷57)。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什么叫“三架梁”、“四架梁”,什么叫“三间五架”。
如您所知,咱们过去盖房不用钢筋水泥,一般是木柱承重(中西部多用砖墙、土墙或石墙作承重,但在建筑史上似乎不占主流),柱子立在地上,每四根柱子围合的部分叫一间,柱子上面横梁,梁上架檩,檩上托椽,椽上钉栈,栈上铺瓦,共同构成一屋顶。其中梁上架三根檩的就是“三架梁”,架四根檩的就是“四架梁”,架五根檩的就是“五架梁”。所谓“三间五架”,就是指房子盖了三间,每间梁上架有五根檩。
如果您在纸上画个草图,把梁、柱和檩的结构关系画出来,您就会发现,同样盖一间房,梁上架的檩数越多,需要的梁就越长,托起的屋顶就越高,房子也就越大。譬如三间四架的房子,每根梁 4米,每根檩3米,每间也就是12个平方。如果盖成三间五架,每根梁就要有4.2米,每根檩就要有3.5米,每间将近15个平方。如果盖的是三间七架,每间就会有20平米乃至30平米。倘若纵向再多立几根柱子,把进深增大3倍,房子会更宏伟,每间面积会更大。
如前所述,唐朝为庶民规定的上限是三间,宋、明、清三朝为庶民规定的上限是三间五架,鉴于唐朝规定得不够细,而且唐朝住宅喜欢用巨柱长梁,大开间大进深居多,我们无法估计那三间上限究竟有多少平米,而宋、明、清三朝则很容易估算,面阔三间,每间五架,单间应该不会超过20平米,三间加起来至多60个平方,倒挺符合我们的90/70政策,粗略一些,也可以算作小户型了。
但那些规定本身就有歧义。
以清朝为例,当时为了落实住宅制度,专门制定了法律条文:
职官一品、二品,厅房七间九架,屋脊许用花样兽吻,梁栋、斗拱、檐桷彩色绘饰,正门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兽面、铜环;三品至五品,厅房五间七架,许用兽吻,梁栋、斗拱、檐桷青碧绘饰,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兽面、摆锡环;六品至九品,厅房三间七架,梁栋止用土刷饰,正门一间三架,门用黑油、铁环;庶民所居堂舍,不过三间五架,不用斗拱、彩色雕饰。(《大清律例》卷57,礼律·仪制,服舍违式。下面凡未注明出处的均同此)
官员住宅,正房几间几架,过厅几间几架,门楼几间几架,讲得都很明白,一说到平民,却只有笼统一句:“所居堂舍不过三间五架。”是指所有房子加起来不能超过三间五架?还是仅指正房呢?让人费解。如果我是开发商,那么我会趋向于后一种理解:只要正房不突破三间五架就行了,两边的耳房可以加长,厢房可以加长,南房可以加长,过厅可以加长,门楼可以加长,盖成一超豪华住宅,比三品官五品官的还豪华。我猜政策制定者是趋向于前一种理解的,但只要我有钱,我就可以请来一帮有发言权的人,按我的理解来解释既定的政策,同样我也可以让地方官按照我的解释执行政策,而不是按照政策制定者的解释执行政策。
这样一来,政策就被念歪了。
即便那段法律没有歧义,即便地方官不把政策念歪,也未必拴得住盖房的人。官员住宅制度是没有歧义的吧,照样有人钻空子。和珅是一品官,该盖七间九架的过厅、七间九架的正房、三间五架的门楼,他敢盖成王府的式样,过厅、正房和门楼加起来上万间。按照大清法律,这叫“违式僭用”,是要严厉惩罚的,如果本来是干部,那么好,“罢职不叙”,还要“杖一百”。可人家和珅就是盖了,还什么事儿也没有。野史上说,和珅听说上面来查,赶紧让人给拆了(参见昭梿《啸亭杂录》卷4),才保住了官帽和屁股。我猜和珅不会这样笨,他肯定有更好的方法。
和珅之前还有个高级干部叫傅恒,也盖了一大片房子,不仅数量上超标,还用了檀木作大梁,而朝廷严禁用檀木大梁。这位傅恒是怎么保住自己没事儿的呢?他是把盖好的房子转移到了寺庙名下(参见震钧《天咫偶闻》卷3),因为寺庙建筑不受那些限制。
其实傅恒这招儿仍然太笨:转移到寺庙名下,再住也不方便不是?最好的法子,多开几道门,多加几道墙,把上万间的房子隔成百八十个小院,院与院之间彼此打通,每个院来一个独立登记,这样每个院都不超标。事实上,在傅恒、和珅之后,清朝那帮爷就是这么干的,三品官也好,五品官也罢,每家小院三四处,就像现在开发商把一套180平米的小复式登记成两套小户型那样。
所以这房子就像一肥哥们儿,你捆他肚子,他两肋鼓出来了;你捆他两肋,他肚子鼓出来了;你捆他肚子和两肋,他的皮下脂肪全鼓出来了。哪里有空子,哪里就会冒出一嘟噜肉。除非你把他捆成木乃伊,那样的话,他离死也就不远了,可你本意并不是让他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