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开周
李开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206
  • 关注人气:18,3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朝房奴问题

(2006-10-11 13:27:41)
分类: 千年家居·非房产

且冒险一回,把历史的时针拨到宋朝,然后扎个筏子,沿长江顺流东去。其间我们别忘了停筏上岸,对沿途民居作些考察。

如果我们命大,将有机会看到青海的土窑、四川的坞堡、湖北的竹楼、江西的茅屋……一路到江浙,又能瞧见成片的瓦房,清一色砖木结构,斗拱分瓣,梁柱卷杀,筒瓦琉璃黄,板瓦翡翠绿。这瓦房,比土窑明亮,比坞堡美观,比竹楼洁净,也比茅屋更能防火防盗,堪称小康生活的象征。这也说明江浙生产力更发达,人民更富裕。

然而富裕不代表幸福。

从五代到宋初,两广人民的住房够紧张了,“四邻局塞,半空架版,叠垛箱笼,分寝儿女”(陶毂《清异录》),建筑面积小到连睡觉的地方都不够,又没钱扩建,只好自己改成小复式。在这样恶劣的住房条件下,固然不会幸福到哪里去,却也不会痛苦到哪里去——大家都这样,就淡化了居住不舒适的心理感受。另一个例子是青海,农牧民每天从土窑里钻进钻出,也没妨碍唱花儿的好心情——想自卑也得有参照物是不是?

江浙跟两广、青海有所不同,这里在五代时期少受战乱之苦,水利、农业和交通又都占地利优势,使得当地人在宋朝跑步进入了先富阶段,有资本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北宋建国不到五十年,杭州城外东倒西歪的茅屋就已被瓦房代替。建筑材料也趋向高档,不知不觉,青砖取代了土坯,紫檀取代了榆木,桐油取代了麻捣,藤黄取代了红胶泥。这些材料都很贵,未必所有人都用得起,但只要有超半数的人在用,就会形成标准,当别人都按这个标准时,您如果达不到,您就会被耻笑,即使没人耻笑,自己也免不了会难过。人是要面子的,富裕起来的人尤其要面子,为了面子,借钱也要置高档些的房子。就这样,一个时髦的概念呼之欲出了:房奴。

房奴有很多种,一种确实需要改善住房条件,一种是借钱投机想套利,还有一种便是宋朝的江浙人——为了面子而装胖。江浙人借钱搞装修,“其或借债等,得钱首先充饰门户”(张仲文《白獭髓》)到熙宁年间,杭州甚至有人拿政府贷给的青苗钱买宣纸,买来浸湿捣泥,掺上白胶抹墙,据说能让墙面更光滑。这样装胖自然要付出代价,挣的钱都拿出去还贷了,日常消费受到影响,“妻孥皆衣蔽跣足”,“夜则赁被而居”(张仲文《白獭髓》),比现在的房奴还惨。

统计一下幸福指数,住瓦房的房奴不见得会比住土窑的农牧民排名靠前,毕竟节衣缩食还贷的滋味并不好受。也就是说,虚荣心总会驱使相对不富裕的人选择当房奴,而当房奴的状态又阻碍着幸福指数随经济发展一同上升。在什么情况下虚荣心会失效呢?一般来说,要么大家都有钱,都置得起好房子;要么大家都没钱,都住土窑;要么没钱的人修养很高,别人的优越对他构不成刺激。前两种情况不现实,因为有钱和没钱是相对的,只要存在收入差距,就存在有钱和没钱的区别。剩下第三种情况,假定人人心如古井,不因有房而炫耀,也不因没房而自卑,从此无欲则刚,肯定不会再去贷钱搞装修了。可是没了欲望,也就没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还有两个指望,一是置房的成本不那么高,二是政府负责为相对没钱的购房者提供廉价房源。关于后一点,宋朝没这项政策,现在好多国家都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