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过九阴真经学外语

(2006-08-15 12:58:28)
分类: 旧闻新读·非历史

《射雕英雄传》里有一部九阴真经,后半部全是咒语一样的天书,谁也读不懂,连最有学问的黄药师看了都挠头。幸亏后来一灯大师解开谜底,指出那些天书不过是用汉字记的梵文,当下“要郭靖将经文梵语一句句的缓缓背诵,他将之译成汉语,写在纸上,授了郭靖、黄蓉二人。”

用汉字记外语,这招儿其实毫不出奇。还记得当年读初中,老师教我们学英语,有的同学就喜欢在单词旁边注上汉字,表示该单词的读音,比如说big,就注上“比哥”,toothbrush,就注上“兔子不拉稀”。这种方法当然很笨,因为汉字毕竟不是国际音标,不可能一点儿不打折地体现原声。

可是古代没有音标,古人免不了要用上九阴真经那一套。例如公元60年前后,南方白狼国的国王唐菆(读zhou)向汉显宗献歌(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这唐菆(读zhou)是老外,献的自然是外语歌,乌里哇啦唱一通,满朝文武谁也听不懂,只好用汉字记下来歌词,歌曰:

偻让皮尼,且交陵悟。

绳动随旅,路旦拣雒。

我们看这汉字注音的歌词,就仿佛黄药师看到了九阴真经,想不晕菜都不行,只有懂得白狼国外语的高手,才能像一灯大师那样,根据汉字注音写出译文来。同理,我们也可以让古人晕菜一回,比如说,用汉字记下来那首欧美经典《Big World》,仅开头一句“比哥比哥我呕得”(Big big world),就能把秦汉唐宋元明清以来历代的语言大师折腾到脑神经衰弱。

古人用汉字给外语注音,可不只是记一首外语歌就完了,他们还用这种方法教外语,甚至编外语辞典。早在东周时期,中原人学四夷方言,就把楚音的“老虎”注成“於菟”,把吴音的“稻子”注成“缓”(见《左传》)。想象一下,周朝皇族的外语课上,老师讲道:於菟,楚音之“老虎”也;缓,吴音之“稻子”也,请同学们跟我读,於菟——老虎,缓——稻子。这样教学,跟我们某些落后山区那最原始的外语课也挺像的。宋朝后期,蒙古人入主中原,为蒙古军队当翻译成为一桩好差使,于是各地私塾纷纷加开外语课,教学生蒙古话,其具体讲课方式,估计也是在小黑板上写上四个汉字“怯里马赤”,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蒙古话里“翻译”的意思(见《黑鞑事略》)。至于外语辞典,拿出明代的官修辞典《华夷译语》来,里面却见不到外语,只有那些古里古怪的汉字注音俯拾皆是,用这样的辞典学外语,不知道能把外语学成什么样子。

虽然不必再靠汉字注音学外语了,我们却没有理由庆幸,把一古人拉到今天的英语课上,让他读那难得一变的教材,做那曲里拐弯的试题,等十来年的时光匆匆溜走,他的英文水平未必会有没多少长进,正如参不透九阴真经那样,他肯定也参不透我们的外语教学。

 

附唐菆那首歌的歌词大意:

我们遥远的国度,

在那太阳落下的地方。

我们来朝见皇帝,

就像万物朝见太阳。

这首歌在《后汉书》里有记载,不仅有汉字注音的原歌,还有翻译出来的汉文歌词。翻译者叫田恭,是个小官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