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旧闻新读·非历史 |
现在我们买房,存款不够使,借又借不来,能想到的招儿,就是去银行贷款。而银行不是慈善机关,您想贷出钱来,必须有点儿信用保证才成,比如说,您得拿房产作抵押,或者拿爱车作质押,原因很简单,现而今最好的不动产就是房子,最好的动产就是汽车。中世纪的欧洲有所不同,从5世纪到15世纪,漫长的千年岁月,最好的不动产或许仍是房子,最好的动产,却是几本书。
那年月,埃及人有天然的纸草原料,中国人有高明的造纸工艺,欧洲人就惨了:埃及的纸草不向他们出口,中国的造纸术还没有机会被他们学会,原始人玩的结绳记事和石头上鬼画符的把戏又太落伍,宝贵的精神文明靠什么来保存和传递呢?欧洲人把目光瞄准了羊皮,他们用羊皮造纸,用羊皮纸印书。
羊皮纸印成的书有许多毛病,首先它有羊膻味,使得知识分子身上总是骚烘烘的,去旷野漫步常把狼招来;其次它不易保存,总被蠹虫光顾,又不能曝晒,一曝晒就脆得不能翻页了;而它最大的毛病就是太贵。这是可以想象的,一只羊只能剥一张整皮,熟制了,不到5平方尺,裁成32开的纸型,区区10页,这样印一本3000页的圣经,至少需要300张羊皮。而您知道,一双纯羊皮的手套还标价上百美元呢。加洛林王朝时期,欧洲大面积受灾,教皇号召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查理曼大帝只捐了两本书,不知内情的会认为这家伙真小气,其实那两本书比一座王宫都值钱——那可全是羊皮。到了13世纪,大学老师们工资下降,常放高利贷以赚取利息,学生如果向老师借贷,不用出示学生证,只需要拿一本教材出来,老师就会变得非常大方——那教材也全是羊皮。
羊皮印成的书很贵,是因为用羊皮写书成本很高。我们知道,中世纪没有出版社,没有稿费制度,也没有印刷设备,一个人想出书,他就需要买好足够的羊皮,一张一张裁好,然后坐下来,用鹅毛管蘸着墨水一页一页地手工书写。换句话说,如果您是中世纪的文化人,您能不能出书不在于您有多大学问,而在于您有没有攒够买羊皮的钱。在中世纪,搞法律的很有钱,所以法律书就多;而搞历史的很没钱,所以历史书就少。也有一种人例外,那就是教士,教士出书不需要买羊皮,国家免费供给他们羊皮。想象一下,教士们待在修道院里,吃着财政饭,用免费的羊皮写书,就像在文联上班的专业作家一样,实在是甜蜜极了。
遗憾的是,教士并不拿写书当回事儿。教士每天上班,做完祷告开完会,剩下的就是写书时间了,然而很少有人真正去写,大家多是在抄圣经,裁得整整齐齐的羊皮上,用硕大的花体字抄着圣经,抄得仔细,抄得严肃,抄得幸福而充实。
这些抄书的教士自称与圣灵相通,其实耳背得很,他们用一张张免费的羊皮抄书的时候,怎么也听不到羊皮的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