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是所有成功都可以复制

(2006-07-25 22:07:41)

最初听说“80后”这个词是从韩寒郭敬明二人开始的,看《三重门》,看《幻城》带给人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很惊讶如此文笔居然出自20来岁的年青人。那时候一个最简单的印象就是“80后”是一群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虽然许多人赶不上他们的脚步,至少还可以跟在人家的脚印后面学着走,用句流行的话来讲就是活不出人生的精彩,至少也要活出自己的个性来。

再后来看到了茅侃侃,李想,戴志康这几人所代表的另一种 “财富80后”,佩服之余有种感觉:不是所有成功都可以复制的。

 

  投资

戴志康接受采访时说,他最早接触的电脑是286,结果初中成绩一落千丈,后来他又用20来天努力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目的只是为了想去用学校的586电脑。

再说茅侃侃。他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当年获得思科认证时,亚洲仅有两名18岁以下的人,他是其中之一。排除了他本身的聪明之外,他用时间换取了财富。

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某些家庭开始用286的时候,许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电脑这个词,更没有见过真正的电脑是什么样子。依当时多数普通工薪家庭的经济状况,高昂的电脑价格也令一般家庭承受不起。

因此,他们的成功诸多因素中有一条很重要,那就是家庭的投资与支持。他们的家长具备投资的眼光,看准了未来电脑的光明前景;具备投资的经济实力,可以考察一下戴志康父母当时的经济收入,我敢保证绝对优于一般的工薪家庭;具备投资的魄力,敢把孩子的未来放在一个少数人知道的领域上去发展而没有如多数人一样随大流。

这三条,随便少一条,可能都不会有财富80后的今天。可以说,他们的成功不是一天一夜长成的,早在他们初中高中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领先常人一步了,只是那个时候多数人没有看到而已。

 

  教育思维的转变

我想起了钢琴天才李云迪,他的母亲为了陪儿子练琴,放弃了自己教师的工作。这种对孩子的投资意识,许多家长并不具备,更别说其它的行动。

即便是有经济实力支持的家长,也未必能够培养出来优秀的下一代。想想,当时中国比李云迪比戴志康家庭有钱的多了去了,为什么是他们成功了。有很多时候,家长的思维方式,家庭的眼光决定了孩子的未来。换句话讲,如果家长死抱着一本经,非要孩子上个清华北大才认为是有出息,如果李云迪的父亲非要他去念高中考大学,如果茅侃侃的父母非要儿子学习成绩上去,还会有二人的今天吗?

再看看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个人的理解是,目前的大学教育就象是流水线,不断生产出来的本科生就是这流水线上的大众化产品。既然是大众化产品,价格自然也就是大众化的。在度过了产品的黄金生长期后,在度过了稳定的成熟期后,市场变了,产品就开始走向衰落期了。

放眼世界看看,最昂贵的汽车是劳斯莱斯,人家可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人家是工人一锤一锤敲出来的。打造精品的过程是从头脑里开始塑造精品这样的思维方式开始的。

 

  不要盲目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

他们如此年青就取得了如此不凡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在羡慕之余,没有必要邯郸学步去复制他们创造的神话。因为,时间不可逆转,社会环境早已经变化了,他们成功的模式不可复制。

家长的前瞻性眼光推了年少的他们一把,加上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他们走到了如今的地位。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哪个角落里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少年英雄。

他们的经历同时也告诉我们,成功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有原因。在你没有成功以前,要有自己的追求,要有自己的理想,这才是最重要的。茅侃侃就喜欢玩游戏,戴志康就喜欢自己创造点改变生活方式的东西。他们的理想与追求,不是学校强加给他们的,不是家长强加给他们的。

他们是为理想而活,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人。

 

你,有自己的理想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