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博之斥责劝酒文化篇
在我写完《友情非要以健康为代价?》之后,在博友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留言过百条,得到80%以上的网友的支持。我对那些持不同意见者也很能理解,天下没有“大一同”的认同道理,思想本身就是百花齐放。但有一位博友的留言让我感慨多多,因为他从自己的想法出发扭曲了我以健康为先而痛斥的劝酒逼酒之本意,还因其言语中活脱脱地刻画了其劝酒之形象,再加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位博友的留言其并无恶意(那些无聊的恶意捣乱者我理都不理),但他的评论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所以特摘出来以答复,便于博友们更好地理解我对劝酒文化的本意及坚决的反对态度,警醒那些热衷于在酒桌上劝酒逼酒之人士,共同营造现代饮食文明。
2007-04-03
10:28 发布者:一网友能在一起喝酒是缘分,“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喝就能活跃气氛,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能多喝就多喝,不能多喝就少喝,但不要把自己摆在大众的对立面,装出一副“圣人蛋”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其实酒桌上硬劝酒的人也不多,你喝他一杯酒能喝死你?如果真不能喝大家还是能够体谅的。黄老师不要因为自己的缘故把这种文化贬得一钱不值。我估计黄老师太偏激了。
黄鸣回复:“酒逢知己千杯少”是喝酒的知己还是人生的知已?
人人在生命中都有几个“知已”,但不见得人人都爱喝酒,如果把“酒逢知已千杯少”理解成只要是知已喝酒千杯都还嫌少的话,可能逼得人人都成酒鬼了,否则不喝酒的人似乎永远都找不到知已。“酒能活跃气氛,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此话不错,可不能理解成不喝就没气氛就没感情。“能多喝就多喝,不能多喝就少喝,”这话让不胜酒量的人听了会松一口气,可在某些打着“感情”幌子无所不用其极的如狼似虎的劝酒者面前,你能少喝敢少喝吗?这句话由你这个“酒桌文化”的力挺者讲出来有多么地虚伪!不信听听你下面的话:“不要把自己摆在大众的对立面”,好酒喜酒酗酒者怎么能堂而皇之地代表大众了?“大众”是什么?大众应包括所有种族所有阶层所有不同世界观所有不同喜好的人,用一部分共同喜好观点的人代表“大众”,把观点不同喜好不同的人放在“大众”的对立面,不是强奸民意又是什么?幸亏你没当总统没当皇帝,否则又是一个希特勒。希特勒把亚利安人当作唯一的优秀种族,而把诸如犹太人、斯拉夫人等当作劣等民族,极尽赶尽杀绝之能事,而假如阁下当了元首真不知道是不是会以酒量划线定生死,那情景真让人不敢想象。
“装出一副‘圣人蛋’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我不知道“圣人蛋”是什么东西,但我知道“人间烟火”不仅仅只包括烟酒吧,依你的意思在你的世界里,除酒外其它的如柴米油盐醋茶都不属于人间烟火了?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圣人蛋”,但你的确够得一个“纯粹的人”了,一个纯粹的以酒代一切“人间烟火”的人。
“其实酒桌上硬劝酒的人也不多”——起码你应该算一个,不信你听听自己的话“你喝他一杯酒能喝死你?”全国酒桌上成千上万条劝酒词中,这句大概能评上最霸道的一条了吧!我们都能想象到阁下那咬牙切齿的劝酒狠相。“如果真不能喝大家还是能够体谅的”。——这句还算是句人话,可我在读了你前面的那些话后怎么一点也感觉不到这种体谅呢?
“黄老师不要因为自己的缘故把这种文化贬得一钱不值”——这种有别于传统博大精深“酒文化”的“劝酒文化”它本来就一钱不值,还用我贬吗?再者说我根本不是为了我自己的缘故才写这篇文章,如果说全中国有千千万万劝酒文化受害者的话,我可一点也不会受到伤害,因为我属于那种水泼不进刀枪不入的“抗逼酒者”。
“我估计黄老师太偏激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剧恰恰是绝大多数的人面对这种不顾他人意愿和健康甚至生命的恶俗文化太隐忍了,太软弱了,正缺一个像我这样“偏激”的人勇敢地站出来奋力抗争,不惧如你等这样以各种名目往“喝死”里灌的劝酒人,向这一恶俗文化挑战。
……
其实我本没有必要花费这么长时间来批评没有署名的网友的评论,正是这位网友打着“酒逢知已千杯少”的幌子,进行“喝一杯能把你喝死?”的劝酒、逼酒形象太逼真太形象了,所以拿出他的观点来再度剖析劝酒逼酒的危害。喝一杯喝不死,但一杯杯地喝下去,就有可能喝坏身体甚至喝死。我这样做的目的再简单不过了——就是想让喜爱喝酒的人在不损害健康的条件下尽兴而归,让那些想喝、爱喝但又不胜酒量的人既能让其放得开又感觉不到劝酒的压力,让不爱喝酒的人也能在社交场合受到平等对待(鉴于现在社交场合多以这种餐桌形式为主的现状,避免不会喝酒或不爱喝的人因其酒量的先天弱势而被社交边缘化),发动国人共同创造一个依人所能、适量而饮、主随客便、既能活跃气氛又能各尽所兴的、健康有益的餐桌文化。
推荐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