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剧本《不下雪的北方一夜》的几点意见
(2014-08-13 20:57:12)| 标签: 情感教育 | 
世龙你好: 
剧本已阅,因杂事繁多,迟复为歉,望见谅。既然真诚地希望听俺意见,套话客气话就不说了。剧本的优点也不表扬了。上次面谈过的关于题材主题之类的意见也不重复了。仅就剧本谈几点个人意见,供你参考。 
一
首先是故事的真实性问题。情节是否经得住推敲是故事是否成立的前提。你这个片子的核心情节和悬念是下岗工人妻子高秀英为生活所迫去洗浴中心当小姐。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在本地甚至家门口做小姐的情况很罕见,不符合常理。因为容易碰见熟人。这样的话,你虚构的这个故事便成了空中楼阁,不成立啊。
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情节经不住推敲。比如狗哥是经常光顾洗浴中心的,就没有碰上过秀英?你故事梗概中说明,杨万林是知道妻子从事的特殊行业的(从你的剧本中真没看出来,缺少必要的暗示和交待,其实这个细节是非常有戏剧性的。比如那哥几个要去,他不愿意,要设法阻止,无奈去了之后又千方百计逃避,本身便构成强烈的悬念和冲突),现在是有了意外的突变,却显得突兀。高潮和结局的处理要诀是,即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这件事儿对男人来说可意味着天大的耻辱啊,因而也就格外敏感,他不会不知道妻子上班的地点,因而他也完全会预料到有可能出现在洗浴中心撞见妻子卖淫,所以,他怎么会非但不阻止狗哥一行酒后的余兴活动,反而跟随着一路同行来了呢?
其实,作为编剧最显得一厢情愿的就是俺上回说过的,秀英走上卖淫这条路的理由剧本表现得不充分。仅仅是因为贫困给儿子交不起上美术班的学费、公公有病需要药费?这么重要的人生选择,对于一个良家妇女来说,迈出第一步何其难也!不是走投无路,绝无这种可能。对此,剧本缺乏足够的铺垫交待。其实,你可以参考中外文学史上一系列经典的妓女形象,看看文学大师们是怎么描写的:《悲惨世界》中的柯赛特,《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日出》中的陈白露,《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
 
二
其次是人物设置的典型性。剧本中的人物设置,一是为了叙事的需要,也是为了更深刻的表意。短片更是对人生的浓缩。因此,在有限的叙事时空里,人物及其关系的设置要具具备一定的典型性,这样才能扩张故事的容量,加大故事的信息量,从而更有力地表现主题。你在剧本中涉及到的人物共九人(包括未出场的秀英公公),几个下岗工人的形象基本上都属于灰色的,包括那个春风得意的暴发户狗哥。这几个人物能否代表下岗工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呢?俺不是要求你必须表现正能量,回避现实的压抑和黑暗。而是说,作为艺术作品,你的立意高低,决定了你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在你剧本中这样一群小人物中,俺看不到人性的光辉,也感受不到人情的温暖和力量。这不仅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的问题,也事关观众的认同。
可以设想一下,为了一个月没吃过肉的孩子解馋便偷窃的父亲,被妻子抛弃而不时去色情场所解决生理需要的猥琐男人,为了孩子缴学费沦落风尘的母亲,为重病的父亲所困的下岗工人的儿子……所有这些你剧本中创造出来的人物,他们的精神世界、灵魂深处究竟在那些方面能打动观众呢?想想卓别林创造的绅士流浪汉查理吧,为什么能穿越时空感动那么多的观众。他应该是你可以参照的一个例证。还有阮玲玉主演的《神女》,那种圣洁的母性,那种高贵的牺牲,秀英身上看不到啊。
人物塑造的鲜活生动也是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你人物介绍中所描述的人物性格,剧本里基本上没能很鲜明地体现出来。当然原因很多,剧本的篇幅限制是一方面,你对你所反映的生活不是很熟悉可能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这使得你在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捕捉人物的心理状态时,存在着把握不准确,表达生涩的硬伤。通俗地说,就是写得不像。再有,人物性格的逆转,这是编剧常用的技巧,但要合理并有意义。剧本中那个秀朝,最后在洗浴中心嫖娼的情节,你使用了误导和情节翻转,但是目的是什么?除了使人物更加猥琐龌龊,没有起到一点升华的效果啊。
 
三
电影剧本是用视觉形象讲故事。你这个发生在一夜间的故事基本上是靠对话来完成叙事的。视觉表现太贫乏了。其实对话多并不是不可以,它也可以形成一种风格。比如昆丁塔伦蒂诺,口水电影。看似不着边际,实则为形成一种叙事情境。另外,对话多和视觉表现也并不矛盾。但问题是,你剧本中的对话没有像塔伦蒂诺那样形成一种风格,几乎每一句都直白地指向剧情信息。整部剧作中,故事的推进,冲突的形成,最后的结局,都是依赖人物对话。开场先在杨家说,到狗哥家接着说,酒后去洗浴中心再说,结尾还是说。这就是个问题了。更何况,对话缺乏人物个性色彩,没有语言魅力。或者说,剧本的一大问题是人物的动作性不强。
与缺乏动作性相关的就是人物的心理动机不清晰。比如,杨万林的心理动机是什么?解决下岗导致的家庭危机?——具体行动呢?——向狗哥求助?——救助什么?——借钱?借钱能解决问题吗?为什么直到妻子都沦落风尘了才去求助?——这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吗?这些都不清晰,而心理动机的模糊导致了人物行为的费解。好的剧本有这样一个特点,开场就交待清楚人物的心理动机,人物为了解决困境而不断采取行动,这样才会剧力万钧,剧情冲突才会一浪高过一浪。
场景既是故事的叙事空间,也是剧作的叙事单元。首先是场景的真实性。以90年代末工人家庭的居住环境为例,如果你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东北的话,筒子楼其实不是很典型。《铁西区》你应该看过吧,在那个时代,更多的普通工人居住的是棚户区之类的平房。有的家庭几代人在哪里已经居住了几十年。所以说句题外话,你要是像那天说的不准备棚内搭景的话,要找一个现存的真实的房子做外景,都很困难。
其次,好的场景设计,除了是叙事的空间载体外,还承担特定的象征和隐喻的功能。你剧本中设计的场景,除了开场的铁道外(有点像《薄荷糖》?),其它诸如杨家、狗哥家、街道和洗浴中心,似乎都仅仅起到了叙事的空间作用而已,很遗憾,不满足。
也许是考虑片长的限制,剧本的时间和空间都比较集中。这样做,固然有集中描写矛盾冲突的优势,但弊在没有发挥电影时空自由的优势,尤其是剧本中的主人公较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仅仅靠外部动作或者对白很难表达清楚。如果运用一些诸如幻觉、梦幻、闪回、潜意识等意识流手法,表现故事前史和人物的精神状态,可能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30分钟的片子,都是夜景、内景,又都是说话,在影像上很难形成节奏。如适量插入些主观镜头和意识流镜头,对于营造叙事节奏会有帮助。最近刚看了宁嬴的《警察日记》,觉得电影语言很有特色。建议你看看,是否可以借鉴一下。
 
纸上表达,字数有限。言不及义,仅供参考。如果确定要拍这个题材,建议剧本还是要好好修改。剧本毕竟是一剧之本,基础不打好,后面的创作将是事倍功半。
最后,祝创作顺利。
 
金晓非 8月13日于会馆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