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剥削好莱坞

(2010-08-23 17:46:55)
标签:

cult经典

独立电影

娱乐

分类: 纸上观影

剥削好莱坞剥削好莱坞
    花了几天的零碎时间,读完了罗杰·科尔曼自传《剥削好莱坞》。对这位美国最成功的独立制片人多有所闻。罗杰·科尔曼,人称“B级片之王”、“流行电影教父”,作为美国独立电影的领军人物,罗杰不仅导演了50多部低成本独立电影、制作、发行了250多部电影(难得的是这些电影中有280部以上是盈利的),而且他的制作班底如同一所“电影学校”,发掘及培养了诸如科波拉、布莱恩·德帕尔马、马丁·斯科塞斯、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詹姆斯·卡梅隆、朗·霍华德、乔纳森·德米、约翰·塞尔斯、杰克·尼克尔森、彼得·方达、丹尼斯·霍伯、罗伯特·德尼罗等一大批杰出的电影人才。

 

罗杰电影学校的人才甚至包括日前以《敢死队》重出江湖的史泰龙。1975年,罗杰为福克斯公司制作了很未来很暴力的《夺命狂奔2000》,主演之一便是史泰龙。那时的史泰龙还不是洛奇,也不是兰博,仅仅出演过三部电影,他为罗杰工作的周薪不过一千美元(五年后,史泰龙的片酬已涨到一千万美元,翻了一万倍)。虽然这部电影供其发挥得余地有限,但他还是从罗杰学校学习到了宝贵的经验,对于后来的电影制作受益匪浅。比如,他的《第一滴血》粗剪完后,自己的感觉便是“没完没了,让人昏昏欲睡。”于是,他向剪辑师下达指示:“保留动作戏,没用的东西多剪掉点,就像是罗杰经常做的那样。”这些经验,估计也用到了《敢死队》上了吧。

 

翻阅完这本书,对罗杰的电影制作方法乃至片场的生意经有了更多更感性的了解,书中对罗杰低成本“剥削电影”制作的经验的充满趣味性的描写比比皆是。种种拍片节约秘诀的如数家珍,在令人好笑的同时,你不得不惊叹于罗杰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制作电影的坚定的信念及随机应变的超凡能力,比如,他如何用两天一夜的时间和极低的预算(10万美元)完成一部风靡影坛五十年的卖座电影《恐怖小店》。

 

令人赞叹的是,一方面是罗杰一个典型的商业电影大行家,但又有着感人的艺术电影的情怀。他的新世界公司,一手打造低成本“剥削电影”,一手引进艺术电影,诸多欧洲及日本的艺术电影都是由他首先一手引入美国市场的。难以想象,他竟把伯格曼的《喊叫与耳语》引入美国的汽车影院系统放映,并赚了钱。难怪伯格曼对罗杰的贡献大为赞赏,罗杰为伯格曼的艺术电影发掘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观众群。《喊叫与耳语》是罗杰在美国发行的第一部欧洲艺术电影,他发行的最后一部艺术电影则是《秋天奏鸣曲》,以伯格曼开始,仍以伯格曼终结,格外有意味。

 

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罗杰提拔与合作过的电影人对往事的回忆。他们对罗杰的工作方法的描绘,其实就是宝贵的电影尤其是低成本电影制作的秘诀。随便摘录几段:

 

他对斯科塞斯说:“马丁,影片的第一卷胶片(前11分钟)你一定要拍得很棒才行,因为观众喜欢一上来就知道这电影要说什么。还有最后一卷也得拍好了,因为观众想要弄清楚结局是啥。剩下的中间部分就不很重要了。”这或许是斯科塞斯所听到过的关于电影的最好注脚。

 

乔纳森·卡普兰(《被告》导演)初次和罗杰合作,替其导演《夜班护士》,罗杰给他的建议是:拍摄一场戏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先问问自己:这场戏你要从谁的视角来拍?这场戏是关于谁的?这场戏会影响到那个人物?你希望观众代入哪个人物?所谓代入,指的可并不是用手提镜头拍摄观众的主观视角,而是指这个人物看到的世界,也就是观众看到的。

 

乔纳森·德米(《沉默的羔羊》导演)的第一次也是和罗杰。罗杰的惯例,新导演开工必须和罗杰一起吃一顿午餐,顺便罗杰把当导演的规矩灌输给新人。例如:镜头不能死,要一直动,要为镜头运动寻找合理有效的借口。看电影时,眼球是用得最多的器官。如果不能让眼球享受到,那肯定也没法让大脑参与进来。此外,尽可能多地利用有趣的拍摄角度;特写镜头的构图不要重复;别让观众的眼睛觉得它已经见过这东西了;翻拍要塑造得和主角一样出彩;性格复杂、有趣的反派肯定比单薄、只有一面的反派更吓人;多年后,德米拍摄《散弹露露》,他感觉自己像是在拍一部八十年代的罗杰·科尔曼作品。

 

《剥削好莱坞》,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出版,科曼、杰罗姆著,黄渊翻译。另,本月一区还发行了罗杰科尔曼的CULT经典系列套装DVD(见题图),可以和此书参照着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11月的CC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