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日前公布了提名名单。气势如虹的《赤壁》不负众望,一举获得了15项提名。《画皮》和《叶问》也分别获得12项提名。许鞍华的新作《天水围的日与夜》则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演员五项提名。
虽然,在提名的数量上,《天水围的日与夜》不占优势,但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的得主,我依然看好许鞍华。
也许是由于香港电影的江河日下的严峻形势,上一届的金像奖的评选便已有重商业的倾向。最后,陈可辛的《投名状》成为最佳赢家。但纵观本届获得提名最佳电影的的五部作品:《天水围的日与夜》、《赤壁》、《长江7号》、《画皮》和《叶问》,无一具有《投名状》那样的艺术与商业并重,且在类型上有所突破的获奖相。于是,《天水围的日与夜》便显得格外突出。
《天水围的日与夜》可谓是去年最被忽视的一部港片。它悄无声息地出现,没在内地上映便迅速地发行了光碟,以至于当我买到这套DVD的时候,第一直觉是怀疑是它否枪版。看了许鞍华的这部新作,一股暖流掠过心田。个人认为这是许鞍华的一部回归之作。自《女人四十》之后,许鞍华一直游走在各个类型之间,致力于商业尝试,早期的写实功力难以发挥,十分可惜。前年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许鞍华有了可喜的转变,我们看到了久违了的许鞍华电影中的悲悯情怀和芸芸众生的冷静实录。这部《天水围的日与夜》更是将许鞍华的写实主义推向极致,堪与巅峰时期的《女人四十》媲美。
《天水围的日与夜》与去年刘国昌导演的同一题材的《围·城》不同,许鞍华关注的不是这个特殊的社区的诸多社会问题,或者众所周知的戏剧化的伦理故事。许鞍华感兴趣的是天水围的小人物庸常琐碎的生活,不辞劳苦的母亲、无所事事的儿子、孤苦伶仃的阿婆等等。影片呈现出的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非戏剧化的,甚至有意将矛盾冲突降到最低程度。《天水围的日与夜》里有很多吃饭的戏。许鞍华不动声色的旁观,令人想起小津。
透过生活艰难,许鞍华通过对天水围的底层人相濡以沫的描写,给这部凄清孤寂的电影带来些许的温暖。这种温情的力量,在我看来,远比《非诚勿扰》那种好莱坞式的心理抚慰要真实因而强大。
看好许鞍华,祝愿她在今年的金像奖上夺冠,更期望她沿着这条写实的路上走下去。因为,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香港电影在五十年代形成的写实主义传统,到了七十年代几近断流,许鞍华是唯一的传人。任重道远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