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京奥林匹克

(2008-12-09 09:50:09)
标签:

市川昆

纪录片

体育

分类: 影片分析

东京奥林匹克

    1964年,日本导演市川昆临危受命,接下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官方纪录片的导演任务。此前,众望所归的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刚刚婉拒了这个既令人羡慕又有些棘手的烫手山芋。毕竟,这是战后日本第一次举办奥运会,日本政府扩建了城市,改进了交通网点,兴建了体育场馆,耗资近三十亿美元,期望借此能振兴国运,凝聚民心,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战后迅速恢复和重建、经济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作为官方纪录片的导演,自然是任重而道远啊。

 

    所以,我们在市川昆的奥运会纪录片的片头,首先看到了象征大和民族崛起的一轮红日,伴随着画外无伴奏的和声,新兴的国际大都市东京乃至这个被市川昆喻为太阳帝国的日本,在一片残垣断壁的废墟中重生了。此后,圆的形状和意象不时出现,似乎幽灵不散般地隐喻大和民族的生生不息。

 

    圣火传递,除了精心构思的光影造型,市川昆尤其注意抓拍日本民众的特写镜头,这些普通市民,老人、孩子和妇女的动人的面孔,他们神态各异的表情,呈现出战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在后面的段落里,我们可以看见大量运动员、教练、观众及工作人员的逼真神情,你几乎可以由此洞悉其深邃的内心世界。在一部纪录片中,人的面部特写如此之多,如此之生动,罕见。电影微相学的魅力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这正是市川昆最注重,也是他最擅长的。

 

    不由联想到,张艺谋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设计的笑脸的创意,是不是受市川昆的启发啊。

 

    市川昆拍文艺片起家,受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的影响,电影语言沁润着诗意。这种诗意在《东京奥林匹克》一片中随处可见,如用慢镜头表现的雨中落下的铅球所溅起的泥水和凹陷的地面,雨中的链球比赛,那引而不发的张力;赛艇比赛中,选手们高度协调的动人身姿的剪影。当然,最动人心魄的是人体之美。体育是人体的动作和运动,是力量和美感的结合。市川昆用近镜头准确地捕捉了运动员肌肉的美感(如摔跤和柔道)和那一瞬间的视觉冲击力。

 

   八十年代之前的奥运会官方纪录片,奥委会要求必须展示所有的比赛项目。可以想象,这种流水帐式的漫长的记录,会使三个多小时的影片显得臃肿、繁琐和冗长。市川昆的做法是,用含蓄而又点到为止的方式,呈现每一种体育比赛的简短过程。此外,重点突出,有的项目表现是蜻蜓点水。比如,足球就一组镜头,马术甚至只有一个镜头。篮球、水球和曲棍球也一笔带过。

 

    至于重点的项目,比如紧张精彩、富于戏剧性的,以及日本最拿手的,自然要浓墨重彩。本届奥运会上,柔道和排球首次被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日本队拿到了柔道的四块金牌中的三块和女子排球的冠军,从而超越了西德等体育强国,金牌数在美苏之后列第三位。还有男子体操,这是日本在本届奥运会上第一次获奖,于是,这几项的比赛在片中自然是调动一切视听手段,精心打造视听盛宴。

 

    当然,市川昆绝不会愚蠢到把奥运会拍成日本全运会,事实上,日本运动员在影片开场一个多小时后的男子1500米田径赛中才第一次登场,而且在比赛中处于下风。但是市川昆通过观众的反映镜头,通过对运动员虽然落后但仍坚持跑完最后一圈的顽强精神的关注,表达了战后日本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

 

    值得肯定的是,市川昆没有陷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不能自拔。对于本国运动员的强调和大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往往与奥林匹克的精神结合起来,显得不露痕迹。而对于不断夺冠的美国队,市川昆也通过解说词和现场解说员的播音,不吝赞美之词。由此显示出一个自信的民族的开阔的胸襟。

 

    自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之后,由莱尼·里芬斯塔尔导演的《奥林匹亚》确立了奥运会官方纪录片三小时左右的标准长度。此后的历届奥运会官方纪录片都堪称一部马拉松式的体育大片。如此之长的时间,对于一部没有剧情的纪录片来说,的确容易造成观影的疲劳。即便对比赛项目的安排详略得当,也难免三个小时的体育比赛中,一个项目连接一个项目的雷同和呆板。

 

    市川昆的办法是,在纪录每个比赛场面之前,先来一段华彩式的剪辑段落,起到间隔的作用。这个间隔的段落,通过光影、色彩(有时用黑白片段)、线条、构图及造型,高速摄影,以及跳跃性的剪辑的特殊处理,形成一种有别常态的超现实的美感。在举重比赛的段落里,市川昆运用手绘图画的方式来讲解举重比赛的常识,也起到了一种间隔的作用。这种抽象化的手法,使相邻的两个段落之间形成强烈反差。有张有弛,动静相间,全片便创造出一种动人的节奏。

 

    另外,市川昆非常注重对声音的处理,尤其是对“静”的运用,独具匠心。比如,在某些比赛段落里,为了突出比赛的令人屏住呼吸的紧张感,市川昆有意将空间的声音省略,以静来烘托赛场上细微的声响(如跨栏比赛中运动员触动横栏的声音)。再比如,负伤的运动员被抬下,用“静”来营造沉重的气氛和运动员为比赛付出的代价。

 

    这个电影在剪辑上十分讲究,一向被奉为剪辑教科书。周老师的讲座里一再列举其中的范例。比如,影片开始的那一组圆形接圆形的剪接点,体操比赛的叠化及各个选手(体操项目)之间自由切换的剪辑点的掌控,这种现代时空的剪辑观念,把体操的轻盈的美感表现得别具一格。可以说,这个纪录片体现了市川昆打破传统的自由的时空观念,镜头间的关系的处理更是炉火纯青。市川昆在此片中创造出的优美的韵律、和谐的节奏和绚烂的影像,令人叹为观止。

 

    以往的奥运会官方纪录片,往往侧重于纪录比赛项目,而忽视对运动员的刻画。市川昆在《东京奥林匹克》中开始尝试着讲述运动员的故事。他选择的对象是乍得的800米田径运动员,这个来自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运动员,由于经费的困难,甚至不能参加闭幕式就要赶回去。市川昆跟踪拍摄了他在训练、生活和拍摄的各个场景。这种以运动员为核心的结构方法,在二十年后,被美国的体育电影大师巴德·格林斯潘发扬光大。

  

    影片的高潮,也是最后的段落是马拉松比赛。也应该是全片占时间最长的段落。市川昆用长长的跟拍镜头聚焦一张张紧张的面孔。尤其是跟踪拍摄身为皇家警卫的埃塞俄比亚选手阿贝贝。最后,阿贝贝刷新了世界纪录。市川昆似乎是从对阿贝贝的肯定之中体现对战败后日本民族励精图治的苦心。

 

    第一部奥运会官方纪录片1912年诞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此后数十年间,诞生了几十部纪录奥运会的重要文献。其中公认的最经典的有三部:1936年,德国里芬斯塔尔导演的《奥林匹亚》,1964年,日本巿川昆导演的《东京奥林匹克》,1992年,西班牙卡洛斯·索拉导演的《巴塞隆那奥运会》。

 

    当然,必须提到的还有美国体育电影大师巴德·格林斯潘,他承包了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所有的(除1992年卡洛斯·索拉的《巴塞隆那奥运会》)奥运会官方纪录片制作,格林斯潘运用好莱坞大片的叙事策略拍奥运会纪录片,一直拍到了八十多岁。

 

    2008年,轮到我们了。曾拍摄过评价不错的《筑梦2008》的年轻的女导演顾筠担纲北京奥运会的官方纪录片。张艺谋的开幕式和运动员的表现都不错,希望这部第一次由中国人导演的由中国举办的奥运会纪录片也不负重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