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背鸭子的男孩》那年,应亮28岁。与片中主人公徐云一样,少年时他也曾有过远离父亲的青春迷惘,虽然不像徐云那样残酷和激烈。
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乡村少年徐云背着两只作为路费的鸭子进城寻父,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后,最后以血腥的弑父终结。
这是一个极其残酷的青春物语。男孩寻父的故事与小城的淹没呼应起来,隐喻着青春的成长与时代的交替一脉相承(画外的广播声无疑是暗示)。影片中的小城是四川自贡,全片采用的是四川方言。应亮不是自贡人,但他的女友彭珊是。她也是这个DV电影及应亮大部分电影的制片人。她不仅把自己大家族的成员动员来作群众演员,有时,她还要兼任剧组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比如,《被鸭子的男孩》开场不久的村口那个颇有老塔风范的长镜头——景深升起的袅袅炊烟,就是她用仅有的半块烟饼制造出来的。
《被鸭子的男孩》的整个成本不到三万元人民币,已获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数字竞赛金奖、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SKYY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和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等一系列国际奖。应亮的成功给电影青年的启示是:在数字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电影制作的技术和经济的门槛已经不复存在。每一个有志于影像表达的青年人都不要辜负这个大好的时代。正像赫尔佐格说的,拿起摄影机,去拍吧。
从应亮的创作经历来看,在短片时期他已经尝试过各种风格的作品,从支离破碎的印象派到天马行空的超现实主义。然而,最终,他选择了做雷诺阿的门徒。从《被鸭子的男孩》中,我们处处可见老塔、杨德昌的风格印痕。
应亮曾在重庆美视电影学院导演系就读,受周老师的电影观念的影响属正常。当然这也得益于大量观摩欧洲电影给他的滋养。应亮注重时间在银幕上缓慢流逝给人的感受,《背鸭子的男孩》是一次巴赞理论指导下的很好的实践。影片电影语言的成熟令人惊叹,你甚至很难相信这是一个电影学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拍出来的。纵深的设计、前后景的运用、画外空间的开拓、声音的表现等等,在应亮的这个处女作里都有极其老到的表现。
应亮是一个控制力很强的导演,这从他精致的场面调度中可看出来,正如焦雄屏老师所说,应亮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自然主义的纪录,而是着意于画面镜头的经营,在纪实中凸显出诗意的表达。小到一处烟雾的设计、两个红气球的安排,大到空旷的环境空间的调度,无不显示出驾轻就熟的专业水准和独具匠心的构思。
水中那个佛像应该是片中最昂贵的一个道具了吧,确实给人一种无比诗意的美感和想象的空间。焦雄屏戏言象安哲罗普洛斯。
在大银幕看这样的独立制片的DV电影基本上是一种奢望。好在有DVD和网络,影迷可以用更合适的方式看《背鸭子的男孩》。我是在金唱片音像店偶然发现由现象工作室发行的这套正版DVD的,D9格式,花絮还附有应亮的另一部获奖短片《回家看看》,以及应亮与英国著名影评人汤尼·雷恩的对谈,应亮与焦雄屏的评论音轨。
本片确实值得一看,特此推荐,并期待看到应亮的第二部长片《另一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