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升华

(2008-10-02 10:13:09)
标签:

苏联电影

文化

分类: 淘碟手记

升华

    第一次看《升华》是在八十年代,央视为纪念苏联十月革命播出了这个电影。影片的对比强烈的黑白影像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冰雪覆盖的俄罗斯大地,白桦林蔓延在天际,两个红军战士蹒跚着走来。这个非常苏联化的镜头多年来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里。从此,我便记住了这个电影的导演的名字拉莉萨·舍皮蒂柯。再后来,我知道了这个女导演的丈夫竟是我同样喜爱的拍过《垂死挣扎》、《自己去看》的克利莫夫。

 

    遗憾的是,这部拍摄于1976年的战争片《升华》竟是舍皮蒂柯的遗作。作为六、七十年代前苏联电影最优秀的女导演,她电影生涯实在太短。年仅四十就遭遇车祸去世。《升华》是舍皮蒂柯的代表作,影片改编自瓦西里·贝科夫的小说《索特尼柯夫》,曾获得过1977年全苏电影节大奖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影片最主要的艺术手法就是对比,虽是战争片,实际上影片重点表现的是战争背景下,人的灵魂考验。两个掉队的红军战士:雷巴克魁梧有力,索特尼柯夫却孱弱多病。当他们落入敌手,面对生与死的选择时,却发生了逆转。两人的精神品格与外型形成巨大反差:外貌强大的雷巴克在酷刑面前屈服了,看似孱弱的索特尼柯夫却面对死亡站立了起来。这一刻无比地震撼。原著作者瓦西里·贝科夫是苏联著名的战争文学作家(我现在还记得上大学时教我苏俄文学的王兆年老师说苏联战争文学著名的三“B”:邦达列夫、贝科夫和巴克兰诺夫),但是,舍皮丘柯的这部黑白电影无论在艺术成就上还是在主题内涵上超越了贝科夫的原著。有人评论说,舍皮蒂柯将贝科夫平庸的说教小说改编成一部伟大电影。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创造是给原著注入了宗教意识。舍皮蒂柯把索特尼柯夫的形象升华为受难的基督,为了拯救别人,他毫无畏惧地走向十字架。雷巴克虽然苟活下来,可灵魂却不得安宁。他尝试着自杀却又没有勇气,只能在恐惧和悔恨的折磨中渡过残生。舍皮蒂柯的卓越在于没有把这样一个很容易拍成庸俗化的英雄主义题材处理成公式化的宣教电影,而是通过宗教精神的传达使人物具有一种神圣感。她继承了俄罗斯文学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传统,洞悉人物内心,拷打人的灵魂。

 

    此后,我一直渴望拥有这个电影的光盘,以便随时重温。一直到九十年代,我在北京的朋友家,看到北京晚报的广告:“中唱公司”七月隆重推出首批电影VCD系列产品《前苏联电影珍品典藏》,这套光盘精选了十四部经典的前苏联电影。其中包括《红钟》、《德黑兰的四三年》、《理想丈夫》、《贵族之家》、《升华》、《幼儿园》、《个人问题采访记》、《天鹅湖》、《睡美人》、《女政委》和《秋天的马拉松》等。第二天我便兴冲冲地奔赴淘碟圣地海淀图书城,记得当时是四十元左右一套,比较贵,所以我只挑选着买了最喜欢的几部,其中就包括这部《升华》。

 

    再后来,随着DVD时代的到来,正版VCD降价处理,我又在各地的书市上陆续补全了这套苏联老电影,每套的价格大概仅五块钱。这套碟我至今保存着。上学期还曾借给姜老师刻录呢。自然,这套VCD中的不少已经被DVD洗牌,如《德黑兰的四三年》甚至是比央视播出版本长很多的完整版,《贵族之家》、《女政委》和《秋天的马拉松》等也都有了画质上佳的DVD版本。但是,仍有几部电影不见发行DVD,如苏联诗人叶夫图申科导演的诗电影《幼儿园》,社会问题片《个人问题采访记》等,还有就是那部我一直念念不忘的《升华》。

 

    一直到今年,标准公司的“蚀系列”推出了第十一弹《拉莉萨·舍皮蒂柯套装 Larisa Shepitko》,我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这个套装收入了舍皮蒂柯包括《升华》在内的最出色的两部代表作。另一部电影《翼》(1966)是拉莉萨·舍皮蒂柯电影学院毕业后的首部长片,讲述女飞行战士转变为校长的人物传记电影。标准公司修复的画质,没的说。唯一不满足的是没有合成央视的国语配音(VCD上就有啊),而且与标准公司“蚀”系列其他作品一样,花絮欠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