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别谦笔触

(2008-06-12 13:27:33)
标签:

刘别谦

歌舞片

娱乐

分类: 淘碟手记

刘别谦笔触 

    标准版的E系列推出了刘别谦的歌舞片选集,OSK和EE都作了D,非常惊喜。于是第一时间拿到手。至此,手头的好莱坞歌舞片资料基本算是比较全面。这个套装包括这位电影大师歌舞片创作颠峰时期的四部代表作:《璇宫艳史》、《赌城艳史》、《红楼艳史》和《微笑的上尉》。这是继《风流寡妇》之后刘别谦的经典歌舞片DVD首次在大陆亮相。 

    下面就说说大陆的影迷不太熟悉的恩斯特·刘别谦,以及人们常说的“刘别谦笔触”。

   刘别谦笔触

    恩斯特·刘别谦,德国二十年代第一个赴好莱坞发展的电影导演。与其他因纳粹迫害流亡美国的欧洲导演不同的是,刘别谦在德国的时期便已是名满天下的导演大师,其导演的史诗巨片《杜巴瑞夫人》问世时,刘别谦还不满三十岁。因此,刘别谦常被称作电影大师中的大师。

 

    刘别谦是电影史上被广为仿效的导演大师,世界各地许多导演都曾受其影响。比如日本的小津安二郎,小津就曾坦言刘别谦是对其影响最大的美国导演。有研究者发现,刘别谦在二十年代拍摄的《结婚哲学》与小津安二郎的一贯风格非常相象。刘别谦也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导演。像《璇宫艳史》、《驸马艳史》、《红楼艳史》、《真恋假爱》和《风流寡妇》这些中译片名,都是影片在上海公映时的译名,战前整整一代的上海电影人,都被刘别谦的电影所吸引。比如说,桑弧在“文华”时期的喜剧片《太太万岁》等片就曾受到刘别谦喜剧的影响。

 

    刘别谦一生拍了约五十部电影。其中,美国国会图书馆电影收藏处共收藏了四部:《天堂里的烦恼》、《妮诺契卡》、《生或者死》和《小店鸳鸯》。三十年代,大部分德国著名导演如茂瑙、郎格等人都移民好莱坞,但是大都没能再创德国时期的辉煌。惟独刘别谦例外。刘别谦在好莱坞可谓如鱼得水。曾有影评人这样评价他:“刘别谦是个例外。他不属欧洲也非好莱坞,而是自成一格,而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那一种。”

 

    1922年,作为被好莱坞礼聘的第一位德国导演,刘别谦应大明星玛丽·碧克馥之邀来为这个当时的“美国甜心”掌镜。之后,刘别谦与华纳兄弟签约合作拍,拍摄了五部喜剧片。通过这些作品,刘别谦将在欧洲形成的细腻风格移植到好莱坞。在这些喜剧片中,刘别谦扭转了美国人对性既喜又惧的矛盾心理。刘别谦精确地掌握了美国观众的心理,将讽刺的主题指向性和金钱。

 

    在打造好莱坞都市喜剧片的同时,随着电影声音的出现,刘别谦又在好莱坞歌舞片领域大放异彩。刘别谦对于好莱坞歌舞片的贡献,简单地说是为歌舞片引入了十九世纪末欧洲及英国的轻歌剧(也称小歌剧)传统,提升了歌舞片的艺术层次。相对于大歌舞的沉重风格,轻歌剧以轻松、逗笑、风趣的喜剧为主,故事简单,曲调组织也较单一,以基本旋律为主,观众对剧中的歌曲大都耳熟能详。1929年,当歌舞片繁荣兴盛之时,刘别谦便开始创作轻歌剧式样的歌舞片,如《璇宫艳史》、《风流寡妇》、《微笑的中尉》(根据戏剧《圆舞曲之梦》拍摄)、《与君相处一小时》等,风靡一时。比如,他以莫理斯·许伐利埃和珍妮·麦克唐纳作为一对理想的情人角色,在《璇宫艳史》一片中把克赞洛夫和桑舍尔的法国轻松歌剧搬上了银幕。这部影片曾轰动一时。据说,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曾采用这部影片主题歌的调子作为军歌。

 

    关于刘别谦的电影风格,常有“刘别谦笔触”一说。在第2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纪念大师”单元,曾专门举办“刘别谦的笔触是什么?”学术研讨。所谓刘别谦式笔触”,其实见人见智。有人说是优雅,有人说是机智,有人说是笑中带泪,有人说是人性的笔触。对于这种风格的描绘,实际上是一种感觉:流畅、轻松,对剪辑、场面调度和节奏的掌握都恰倒好处。

    《芝加哥论坛报》的理查·克利斯汀森认为“刘别谦笔触”代表着“高雅的、风格化的、捉摸不定的、风趣的、迷人的、雅致的、讨人喜欢的、若无其事的及放肆的性别差异”。

    罗杰·费里斯托则将其形容为“奶酥”,“那是微妙的、仿若调和了性幽默与暗通款曲这两种口味于其中的奶酥”。

    李兰·波格的评价是“高雅的、迷人的、多变的风格,并有着一种无法言喻的神奇力量”;在葛瑞格·费勒看来,“‘刘别谦式笔触’很明显地是来自于典型默片的叙事手法:以插入对焦在某对象或小细节的画面作为戏剧上的转折,并以表示慧黠、风趣或事实被揭露的诧异。”

    查理·卓别林的说法是“他以绝不色情的方式,表现了性的优雅与幽默,其他导演都没有这种功力。谈到雅俗共赏,刘别谦才是一个真正知晓如何让电影文化不对性退避三舍,而将谈性变成一件乐事的导演。”

    香港中文大学何思颖教授认为:刘别谦的电影影响人们的不是英雄主义,也不是道德,而是智慧。是用一种超逸的态度和观众一起笑他自己。他的电影就是香港人所讲的靠智慧吃饭,从很大程度上,周星驰的那种带有小聪明的无厘头就是很典型的“刘别谦笔触”。

    香港影评人何国道则认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刘别谦笔触”,其实就是挥动一管风流灵巧的钢笔去声东击西;一方面要深入描画探讨男女情欲,一方面要成功地避过严格的电影检查和表面的社会道德要求,以一种含蓄而间接的语言来讲故事,这样一来电影反而充满了意趣,因为观众有了发现的喜悦。刘别谦的爱情观是大都会式的,成熟、世故、风趣、游戏人间、总不肯安静下来正正经经地说一句老实话,而一味地顾左右而言他。”他把“刘别谦笔触”比喻为“情欲图腾”。

 

    1947年11月30日,刘别谦在拍摄《貂皮大衣里的女人》时,因突发心脏病猝死在片场,年仅55岁。8个月前,他刚刚因“对美国电影二十年来的卓越贡献”获得奥斯卡特别成就奖。

   

    刘别谦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可以参照后来电影大师的评价——奥逊·韦尔斯说他是一个电影巨人,他的才能和独创性令人惊叹。希区科克说他是一个纯粹为电影而生的人。卓别林说他能以高雅的方式表达性的优美和幽默。在刘别谦的葬礼上,同样来自欧洲的喜剧电影大师比利·怀德伤感地说:“不会再有另一个刘别谦了。”另一位大师威廉·惠勒则响应:“更糟糕的是,不会再有刘别谦式的电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