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个逝去的电影年代

(2006-05-24 11:24:01)
分类: 闲影漫话
  
那个逝去的电影年代
那个逝去的电影年代

  那时的香港电影,没有无厘头的疯狂搞笑,没有虚无和玩世不恭,没有纸醉金迷和声色犬马。
  那时的香港电影朴素无华,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奇观。
  那时的香港电影和内地文化血脉相连,洋溢着鲜明的传统文化气息,处处能触摸到民族的根脉。
  那时的香港电影反映的是那个特定的拓荒时期的社会生活,生逢艰难时世,百废待兴。
  那时的香港电影虽负荷着悲情,却又哀而不伤,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那时的香港电影的主人公是小人物。表现的普通人相濡以沫,强调团结互助。同一屋檐下,内地和本土南北一家亲。体现出在逆境中挣扎奋斗的民族凝聚力。
  吴楚帆、白燕、张活游、张瑛、红线女、夏梦、石慧、李丽华、葛兰、叶枫、林黛、赵雷等等,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周润发、张国荣、周星驰,或者梅艳芳和张曼玉。
  那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还没有转型,现实主义电影还是香港电影的主流。
  限于影象资料,对香港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尤其是“邵氏”以外的电影,比较陌生。50年代,长城、凤凰和新联等“左派”公司的电影建国初期曾在大陆上映过不少,这也是当时观众能看到的唯一的香港电影。可惜我辈生也晚,没能赶上。
  1976年之后,大批老电影复映,也包括香港电影,可惜不完整。我从电影院和电视上看过不多的一部分,记得有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朱石麟的《雷雨》、《故都春梦》,还有凤凰的古装片,如鲍方编导主演的《屈原》、根据“聊斋”小说改编的《画皮》等,还有李萍倩导演的曾在大陆风靡一时的《三笑》,还有长城的社会片和喜剧片,如《生死搏斗》、《红蝙蝠公寓》、《怪客》、《巴士奇遇结良缘》等等。
  印象深刻的是《怪客》,记得曾有一篇报道说,这部悬疑恐怖片吓死了一个老太太。
  不知道70年代的观众还有印象吗?
  当然,也有5、60年代公映的许多电影看不到,只是听长辈们津津乐道。  比如,朱石麟导演、夏梦主演的《新寡》,《新婚第一夜》(改编自托尔斯泰的《复活》),再比如朱石麟导演、韩非主演的社会喜剧片《中秋月》,还有《乔迁之喜》、《一板之隔》,还有“中联”的粤语文艺片《家》、《春》、《秋》。
  后来知道了朱石麟大师,这位香港社会生活喜剧的倡导者,他的社会喜剧在主题上大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劝善”主题,强调互助互爱,团结、凝聚力。他的电影多取材于家庭伦理,表现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和睦美满,鄙夷恶行,劝人向善。他善于编织故事,又注重生活细节的描写,寓理于情,情理并茂,体现出一种舒缓柔和、细腻含蓄的艺术风格。
  但是,虽然在课上堂而皇之地这么给学生讲,心里却发虚。因为朱石麟的电影,实际上偶只看过去香港之前的《清宫秘史》和后期拍的《雷雨》,那些最著名的喜剧片一部也没看过。
  《雷雨》看得很早,印象已不深了,记得是黑白片。大概鲍方扮演周仆园,朱石麟夫人龚秋霞扮演鲁妈,石慧扮演的四风,还有李小龙扮演的周冲。
后来,在DVD时代,大量邵氏电影进入偶们的视野。
  还有少量的“国泰”电影:《星星月亮太阳》、《野玫瑰之恋》、《啼笑因缘》,偶由此知道了王天林、易文、陶秦,并爱上了风华绝代的葛兰。
  《野玫瑰之恋》中葛兰的风采,真真是倾国倾城,不让梦露。
  但是,对于香港中联、光艺、岭光等公司出品的粤语文艺片却所知不多,能看到的电影更是凤毛麟角。
  “粤语电影三杰”李铁、秦剑、李晨风及吴回,《家》、《春》、《秋》、《紫薇园的秋天》、《危楼春晓》、《芸娘》、《父母心》、《苦海明灯》、《爱》等家传户晓的粤语片经典,虽然久闻其名,一直无缘得见。
  这种情况终于在DVD时代得到改观。
  去年,日本二区发行了《李小龙早期电影精选》,收入了《细路祥》、《苦海明灯》、《孤星血泪》和《千万人家》。
  今年,内地也发行了《李小龙老电影大回顾》,除了日2套装的四部电影外,还收入了朱石麟导演的《雷雨》和李铁导演的《危楼春晓》。
  通过看这些电影,偶看到了许多过去久闻大名却未曾谋面的粤语片明星,如吴楚帆、张活游、张瑛、黄曼梨、卢敦等众多老戏骨,对香港5、60年代的现实主义电影有了形象的感受。
  那个逝去的电影年代在朦胧和抽象的想象中逐渐清晰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