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3年的德黑兰》

(2006-04-20 23:52:37)
分类: 影片分析
《43年的德黑兰》
  今晚课上放的是《43年的德黑兰》,苏联、法国、瑞士、西班牙于1981年联合拍摄。1981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

  记得第一次看这个电影还是上大学,河大四教二楼。80年代几乎每年的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苏联大使馆都会提供给CCTV播放苏联新出品的优秀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幼儿园》、《女政委》、《升华》都是在四教看的,黑白电视,站着看。其中,《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分两次放的。《43年的德黑兰》也是站着看完的黑白片。看完后记住了两个导演的名字:阿洛夫和纳乌莫夫。后来还看过他们联合导演的《保尔·柯察金》和《岸》(1984),拍完《岸》后,阿洛夫便去世了。纳乌莫夫今年独立导演了一部新片,当年的黄金搭档只剩下他自己,他一定很寂寞。

  《43年的德黑兰》是一部具有史诗风格的政治惊险片。故事以二战为背景,跨度35年。描写1943年伊朗德黑兰会议期间,纳粹德国派刺客贝克利行刺在那里举行会谈的美、英、苏三国首脑。苏联情报员安德烈奉命侦破这个阴谋。他在巴黎邂逅了俄籍法国少女玛丽,两人产生了爱情。在玛丽的帮助下,安德烈粉碎了纳粹的阴谋。两人在战乱中离散。35年后,安德烈再次奔赴巴黎,调查当年潜伏下来的贝克利及新纳粹分子,并且他再度与当年的恋人玛丽相遇,结果玛丽却神秘杀害。苏联的战争片在80年代的新趋势便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宣扬歌颂和平主义。本片便带有这一特点。与罗姆20多年前拍摄的《普通法西斯》一样,《43年的德黑兰》也意在警醒人们,提高警惕,防止纳粹死灰复燃。在影片中,残酷的现实令人不寒而怵,纳粹余孽依然猖獗,知情者纷纷被暗杀,主人公的爱情还没来得及旧梦重圆,便被一场有预谋的车祸葬送掉了。

  不过,影片还是给偶们留下一个充满希望的温暖的结尾:飞机上,一个天真的小女孩冲安德烈甜甜地微笑,仿佛是在告诫人们:无论如何不能让战争再夺去儿童未经污染的笑容……(偶不由联想到〈自己去看〉中的哪个被战争压迫得未老先衰的小老头和〈伊万的童年〉中被仇恨吞噬的少年)

  在艺术上,《43年的德黑兰》秉承了苏联电影一贯的深沉凝重的风格。而且突破了同类电影的模式。描写政治谋杀的电影很多,如《刺杀肯尼迪》、《豺狼的日子》、《最后的契约》等。基本上是以史实为依据,编织一个紧张惊险的情节剧。《43年的德黑兰》却不同,《43年的德黑兰》把战争作为真实的历史背景,虚构了一个暗杀故事。同时穿插着一对苏联男女的爱情故事。为这个原本沉重的间谍故事,增添了抒情的情调。影片在1943年的德黑兰和70年代的巴黎两个时空自由地转换。影片的结构松散,节奏舒缓,并不刻意编织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极力渲染人物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影片的主题曲《让爱情长留人间》由法国歌唱家查理·阿兹纳乌尔演唱,忧伤的旋律,怀旧伤感的情调十分动人。虽是多国联合拍摄的国际制作,却有着鲜明的俄罗斯的文化风格。
《43年的德黑兰》

  值得赞赏的还有本片演员的出色表演。曾合作过《合法婚姻》的娜塔利亚·贝洛柯夫斯迪科娃和奥列格·科斯托列夫斯基,在本片中再次联手,这次他们扮演的角色年龄跨度长达30多年,但他们以精湛的魅力四射的演技令人信服地完成了这一角色。阿兰·德隆在片中扮演福什警长,表演中规中矩。可惜只有10几分钟的戏,算是给苏联老大哥跨了回刀,当了次绿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成龙成龙记
后一篇:琼瑶来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