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龙成龙记

(2006-04-19 11:06:24)
分类: 课上课下
李小龙之后,该“师弟出马”啦,第六位——成龙
成龙成龙记

成龙成龙记
  1971年,嘉禾摄影棚。罗维导演在拍摄《精武门》中李小龙大闹日本武馆的一场戏。李小龙接连打倒数人,然后又飞脚将一名日本浪人踢出门外。扮演这个日本浪人的替身演员叫陈元龙,也就是后来的成龙。观众们绝想不到,功夫电影史上如此令人期待的“双龙会”,竞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的。

  大概成龙也想不到,他将承担起引领功夫片潮流的重任,最终将完成李小龙未竟的事业。

  5年后,还是导演《精武门》的罗维,在李小龙猝死后一心想再创李小龙的神话,遍寻港台,最后相中了这个颇具有拼命三郎精神的陈元龙。罗维决心把成龙改造成李小龙第二。他给陈元龙取了艺名“成龙”,望其成为李小龙之心昭然若揭。年轻的成龙相貌猥琐庸常,与天生明星的李小龙相比,只能算是个丑星(不信你看看成龙早期代表作、吴宇森1976年导演的《少林门》)。于是,罗维安排给成龙做了美容,割了双眼皮。

  感谢罗维,使成龙大哥虽年过半百,可看上去还很美。

  罗维力挺成龙,可谓用心良苦。他不仅煞费苦心地包装成龙,而且精心策划,为成龙量身订制了一系列的影片。从1976年到1978年两年间,成龙共主演了罗维导演的《新精武门》、《少林木人巷》、《风雨双流星》和《拳精》等六部影片。在这些影片中,罗维不仅让成龙扮演各种大侠的形象,甚至让他象狄龙出演《刺马》那样,扮演反派以求突破。遗憾的是,罗维想塑造的是李小龙第二,因此,他始终没能为成龙寻找到适合他发展的风格路线。虽然有一次已经接近成龙的特质了——那就是《拳精》,这部功夫片显示出成龙的喜剧天分,几乎可以说是功夫喜剧的先声。可惜没能引起罗维的注意。这个本可以作为突破口的机会就轻易地被放过。

  成龙是幸运的。成龙注定要成龙。1978年,成龙又遇见了改变他命运的第二个重要人物,他就是武师导演袁和平。袁和平当时正为吴思远的公司导演《蛇形刁手》,他起用了成龙,两人因此片都一举成名。两人同年再度合作的《醉拳》,更是大获成功,作为功夫喜剧的奠基之作,成为影史不朽的经典。这两部电影确定了成龙自己的银幕形象:精灵古怪、谐趣搞笑的功夫小子。

  《醉拳》不仅发挥显示了成龙出色的拳脚功夫和杂技身手,而且创造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反传统的少年黄飞鸿的形象。在传统的黄飞鸿电影如关德兴主演的粤语片《黄飞鸿》中,黄飞鸿是以一代宗师、道德楷模的形象示人的。黄飞鸿成为一个侠义精神的符号。成龙却在《醉拳》中反转了黄飞鸿的形象。他扮演的黄飞鸿是还处于学徒阶段的少年黄飞鸿,是一个顽劣不堪的功夫小子,除了勇敢和正义之外,他的身上也有着市井少年所共有的弱点和缺陷,因而更真实,更能获得观众共鸣。与李小龙相比,成龙是个银幕上的反传统英雄的类型人物,或者说是个喜剧英雄。这是成龙扬长避短的明智之举。正如成龙自己所说:“李小龙腿踢得高,我则踢得低;他是个无敌英雄,我只是个倒霉的小人物;他的戏紧张认真,我的则轻松活泼。”

  的确,成龙刻意与李小龙形成一种反差。李小龙一露面便所向无敌。而成龙在功夫片里虽然天资聪敏却尚未成器,都要经历“由虫变龙”的磨练。因此,总是以大量篇幅描写其拜师学艺,刻苦耐劳,尝遍苦头,最后学会绝世武艺,打败强敌。李小龙强调的是克制隐忍,后发制人,他轻易不出手,一旦出手便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成龙塑造的英雄,强调的却是不屈不挠、不怕吃苦的精神和美德。其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率真个性及打不死的精神,是香港现代人的精神象征。饱受练功和被打的磨难是成龙形象的特点,电影中的成龙永远处于逆境,屡败屡战,永不言败。即使胜利也是险中得胜。对此,成龙自己的解释是:自小接受地狱式训练的影响。大卫·波德威尔则评价说:如果李小龙是极度自恋者,成龙就是极端自虐狂。

  有了《醉拳》打下一片天地,成龙从此星运坦荡。从1979年加盟“嘉禾”起,成龙兼任导演,自编自导自演了《笑拳怪招》、《师弟出马》、《龙少爷》等功夫喜剧电影,确立了他第一线功夫巨星的地位。

  成龙功夫电影生涯的第三个转折点是在80年代之后。成龙放弃了民初背景的功夫片,转向现代城市。1983年,成龙导演和主演了《A计划》,将功夫片和城市题材的警匪片结合在一起,标志着成龙的功夫喜剧成功转型。之后,成龙又导演了一系列时装动作喜剧如《快餐车》(1984)、《飞龙猛将》(1988),及警匪片《警察故事》系列,还有《龙兄虎弟》(1987)及《飞鹰计划》(1991)(实际上是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的香港版本)等夺宝历险片。在这些精彩绝伦的新型功夫片中,成龙将好莱坞动作片中打斗、追逐、惊险动作等元素融入功夫片,并将其发扬光大。此后,成龙在银幕上多扮演警察。警察是社会制度的维护者,他不能再像张彻电影那样与现有秩序对抗。因此,成龙的转型,既是由传统转向现代,也是由功夫片主角的“非法”行为转向警察的“执法”。江湖上的侠客和城市的警察从法制的角度看是对立的,成龙的成功在于巧妙地平衡了二者,突出其共同之处,那就是惩恶扬善,除暴安良。
成龙成龙记

  在这些城市动作片中,成龙把自己打造成普通香港人,不断完善自己“龙”的形象。这个人物本性善良,天真可爱,却有不太出众,坏蛋视其为克星,上司对他也不满意,处处刁难。但他锲而不舍追求目标,又往往吉人天相,逢凶化吉。成龙继承香港电影指导人向善的教化传统,往往以人物的正义与坚韧、仁慈与宽厚来感染鼓动观众,体现出平民化的英雄观。他的电影往往对当下时代和观众心态有着生动的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成龙的功夫来自于他在京剧学校的学习经历,糅合了京剧武打、杂技和舞蹈的特点。除此之外,成龙也修练了不少门派的功夫。比如,除了南、北派的武术外,还有韩国合气道与日本柔道。不过,成龙不象刘家良那样在电影中一心一意探讨关于功夫的学问,将纪录功夫作为最高原则。成龙管自己所学的功夫叫“杂碎”。功夫只是为拍片所用。成龙受京剧影响,在电影中把京剧武打的风格化、写意性和舞蹈性发扬光大,同时给武打动作注入情感。李小龙的武打注重实战,三拳两脚便克敌制胜。成龙却通过练功和对敌交锋,精心设计出漫长的拆招,以展示精彩纷呈、节奏鲜明的武打招式。

  成龙反对赤裸裸的暴力展示,以动作的杂耍化、游戏化、幽默化来冲淡暴力。比如,他借鉴环境喜剧的特点,利用环境空间中的物品作为道具,都是打斗的武器,创造出幽默诙谐的动作场景。再比如,他借鉴了美国默片喜剧如巴斯特·基顿的表演和舞王金·凯利的舞技,使其武打带有较强的观赏娱乐性。尤其是他不用替身和特技的搏命出演,使他的功夫成为展示个人超卓体能的杂技表演,形成富于官能刺激的银幕奇观。在《A计划》中,成龙悬挂在大钟上,然后从钟楼坠下;在《龙兄虎弟》中,成龙从山坡上一跃跳到热气球顶部;在《警察故事》中,成龙从商场沿着灯串,从几层楼高处滑下;在《奇谋妙计五福星》中,成龙悬在货车车底,踩滚轴溜冰;在《超级警察》中,成龙吊在直升机下摇摇欲坠。从《龙少爷》之后,成龙电影的片尾字幕出现时画面映出的NG镜头,纪录了成龙拍片大难不死的惊险镜头,深深地感动了观众。成龙用生命来娱乐观众,这在电影史上可谓独一无二。成龙这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拼命精神使成龙和他扮演的角色已经融为一体。

  成龙经常说自己的电影事业在香港,实际上十分看重好莱坞和海外市场。比如,他编导和主演的《奇迹》就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风格的喜剧动作片,翻拍自卡普拉的著名喜剧《富贵满华堂》。

  80年代初期,成龙曾仿照李小龙的路线,与好莱坞合作,拍摄了《杀手濠》、《炮弹飞车》和《威龙猛探》等片。可惜没能取得当年李小龙的《龙争虎斗》那样的成功。

  成龙真正打入好莱坞是在90年代之后,他拍片的足迹遍全球,使香港动作片开始走向大片阶段,即国际化的商业电影。比如《霹雳火》(1995)在日本取景、《警察故事4之简单任务》(1996)则远赴俄罗斯及澳洲拍摄,《红番区》(1995)直达北美,《我是谁》(1998)甚至远至南非。此外,《警察故事Ⅲ之超级警察》(1992)从香港跑到国内,再走到马来西亚;《飞鹰计划》则横跨亚、欧两洲,更远走撒哈拉沙漠。90年代,成龙主演的《红番区》、《飞鹰计划》等片在北美成功上映,得到了西方观众的承认,票房不俗。成龙由此打入好莱坞,拍摄《尖峰时刻》、《上海正午》等系列,在星光大道上留下了象征其成就和地位的手印,成为继李小龙之后的又一位国际级动作巨星。
成龙成龙记


  本周看了两部成龙的功夫喜剧:《醉拳》和《A计划》,下周该张鑫炎及《少林寺》系列电影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