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上课下 |
第四节 导演分析的方法
一、导演分析的概念
导演分析是电影导演学科建设的重要部分。它“既注重实践经验的超越与启迪性,又注重学术价值的操作性”(14),是一门连接创作实践与理论的学科。“导演分析”的研究对象是电影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电影大师和在当代电影创作中成就卓著的导演名家,研究内容涵盖了导演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在导演风格理论的统领下,根据这些导演艺术家各自不同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去切入导演的艺术世界,进行详尽的导演背景考察、文本分析、视听语言解读,通过现象的列举、规律提升和理论归纳,通过对导演艺术道路和艺术创作的细密考察,探讨电影大师们在导演艺术某方面的突出成就及其规律性,发现并提升电影大师的艺术创作中最具个性魅力的艺术特征及其经验。“导演分析”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和体验了这些导演大师的电影艺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掌握导演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导演成长历程和创作背景的考察研究,通过对导演系列作品的分析读解,发现其题材与主题上的共同特征和视听语言等形式技巧上的规律性,深入地探索蕴含于其中的哲学思辩和美学特征,对导演的创作经验和理论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提升。
需要指出,导演分析不是影片鉴赏,而是以导演创作为主题的艺术研究,导演的个体创作是研究的中心;导演分析不仅仅是电影文本的解读,而是上升到对导演创作经验、创作理论和艺术规律的整体把握;导演分析也不完全是电影批评,而是通过对每位导演的艺术道路和艺术创作的细密考察,探讨他们在导演艺术某方面的突出成就及其规律性的经验。实际上,导演分析是以“作家作品论”的方式进行导演研究。
二、导演分析的内容
首先,导演的创作历程是导演分析的入门钥匙。一个导演的生平际遇、艺术修养、知识构成等,对于其未来影片的风格、主题思想及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题材和主题从他的童年生活经历及少年习作中就已经显露出来,希区科克对惊悚片的迷恋也可追溯到他幼年时代的经历。导演的成长,凝聚着时代、民族和阶级对其的影响,它是导演分析的基础。
题材是导演风格的重要标识。选定影片的题材和主题的是导演,电影的主题来自导演。从总体上看,一个成熟的导演在素材、主题的选择上显示出某种一贯性。电影艺术家在反映社会生活时,由于经常选取其中某一类生活题材作为反映对象,久而久之,这种题材的自然风格便大致规定了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比如小津安二郎,一生致力于表现日本家庭的伦理故事,孩子成长、女儿出嫁及老年人的孤独是小津电影的永恒主题。
与素材相关,剧作是构成导演风格的另一重要元素。剧本体现了导演对素材的处理方法。同样的素材,可以是用叙事性的结构,拍成一部情节剧,也可以用非叙事性结构,拍成结构松散的散文电影。不同导演的不同风格也决定了对素材的取舍和侧重点的不同。同样是反映英国社会生活,大卫·里恩善于拍摄自然景观,重视自然环境的功能,甚至把自然环境看作“人物”,因此,环境成为里恩电影的重要的剧作因素。无论《阿拉伯的劳伦斯》还是《印度之行》,环境都成为与人物同等重要的剧作元素。劳伦斯·奥立佛着重反映的是生活场景中的人物本身,这使他倾向于改编舞台剧。在《王子复仇记》和《理查三世》中,舞台化的简约风格的环境是为了凸显莎士比亚的“这一个”人物,这正是奥立弗追求的艺术风格。
在大多数影片里,导演早在影片的“孕育”阶段就参与创作了。电影的主题来自于导演,电影的结构必须从他的主题构思中发展出来。大多数电影杰作的主题思想和哲学理念都产生于导演。他或者亲自动笔,或者对剧本的写作施加强烈的影响。电影的构思是导演的构思,在写作时,导演控制着剧本的每一个细节,以保证符合导演的构思。因此,剧本首先体现着导演对影片的处理,其次才是编剧的处理。一个导演的构思活动是在对剧本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剧本实际上只是他的素材基础,导演必须按照个人对原剧本的深入理解与剖析,对其结构进行拆解、调整或重组。这种构思是依据导演个人的艺术经验和创作个性而进行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对于一个有创作个性的导演来说,无论是自己写剧本,还是与各个风格不相同的剧作家合作,每个剧本上都会打上了导演鲜明的烙印。
影片的形式技巧是导演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标识。美国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威尔从技术层面将电影的形式风格定义为电影媒介的各种技术手段(场面调度、摄影、声音和剪辑等)相互作用创造的一个形式系统。他认为任何一部影片在创造风格方面都要依赖于特定的技巧,这些技巧是由电影制作者在历史环境的限制里进行选择。大卫·波德威尔将影片的风格分析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决定影片的组织结构是叙事性还是非叙事性形式系统,二是辩识影片中使用的几种最重要的技巧,从影片的色彩、光线、取景、剪辑和声音之类的因素中确认出导演的重要技巧,三是进而找出整部影片的技巧模式,四是找出这些重要技巧的功能及其形成的模式。(15)
电影的形式技巧包括视听语言的多个方面,因每个导演风格的不同而分析的侧重点也不同。每个成熟的导演都有自己独特的技巧模式和视觉风格,塔可夫斯基的场面在取景上十分严谨,构图好像一幅静态的图片,摄影机即使运动也是缓慢和从容不迫的,仿佛在不停思考,马丁·斯可塞斯则喜欢流畅的运动,即使拍动作和对话场面,也常常用交叉剪辑将人物的动作分解,造成一种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大卫·里恩在取景时则时时考虑风景的因素,喜欢将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他常用迅速直线向前推进的移动镜头,体现出一种雄伟壮观的史诗风格。
剪辑师虽然具有艺术创作的一定的独立性,但剪辑是在导演的指导下完成的,剪辑风格是由导演控制的,它体现的是导演的独特风格。如特吕福是不加修饰的自然主义的剪辑风格,他的影片几乎没有剪辑的痕迹。戈达尔的剪辑风格则大胆狂放,完全不考虑传统的连续性和逻辑进程。
对声音的不同处理方法,也是辨识导演风格的一个元素。奥逊·威尔斯高度重视环境音响,使之成为表现空间的重要手段,对音乐的使用却极为节制和谨慎。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也基本不用配乐,只用自然音响来加强对白。罗伯特·布莱松更是一位高度重视声音的导演,在《死囚越狱》中,布莱松利用声音创造了丰富的画外空间。斯坦利·库布里克则充分利用风格多样的音乐及音响效果来创造情绪冲击力,科波拉偏爱意大利歌剧和古典音乐,马丁·斯可塞斯则喜欢用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流行音乐。可以说,每个导演都有自己运用声音元素的独特手法。
对演员表演风格差异性的辨析,也是识别导演风格的一个方面。不同导演对演员的不同处理方式,体现了导演的个人风格。导演针对影片的风格选择不同表演风格的演员,演员是为导演而表演,演员的表演风格要服从于导演的风格。实际上是导演在创造角色,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演员,把演员变成电影中的角色。同样是意大利演员马尔切洛·马斯特罗亚尼,在费里尼的电影中扮演的具有哲学意味的角色,采用的是毫不节制、夸张过火的表演,具有表现主义风格;而在德·西卡的影片中扮演的普通人,则是自然轻松和生活化的自在状态。在不同导演的电影中,演员表演风格的差异归因于导演对表演的处理,体现了导演对表演的看法。
总之,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导演正再于他发掘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题材和主题,并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独特的形式技巧,从而形成个人风格。导演分析的任务便是通过分析导演的一系列重要影片的视听语言,研究导演在色彩、光、取景、剪辑和声音的运用上的方法和技巧,确定在一系列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具有独创性的重要技巧,总结出属于导演的技巧模式,即导演的形式风格特征,研究这些形式如何有效地与内容融为一体,如何有力地表达了导演的情感和思想。
注释:
(1)《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2)(3)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 中国电影出版社
(4)(5)戴锦华:《电影批评》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下关于“作者论”的材料观点均来自上文,不再一一注明
(6)《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
(7)《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8)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
(9)布封:《论风格》(转自《译文》1957年9月号)
(10)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 中国电影出版社
(11)罗慧生:《电影艺术风格的系统研究》(转自《电影研究》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以下关于艺术风格系统研究的观点均来自罗文,不再一一注明
(12)(13)罗慧生:《电影艺术风格的系统研究》
(14)乌兰:《世界著名导演研究》 中国电影出版社
(15)大卫·波德威尔:《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导演分析的概念
导演分析是电影导演学科建设的重要部分。它“既注重实践经验的超越与启迪性,又注重学术价值的操作性”(14),是一门连接创作实践与理论的学科。“导演分析”的研究对象是电影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电影大师和在当代电影创作中成就卓著的导演名家,研究内容涵盖了导演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在导演风格理论的统领下,根据这些导演艺术家各自不同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去切入导演的艺术世界,进行详尽的导演背景考察、文本分析、视听语言解读,通过现象的列举、规律提升和理论归纳,通过对导演艺术道路和艺术创作的细密考察,探讨电影大师们在导演艺术某方面的突出成就及其规律性,发现并提升电影大师的艺术创作中最具个性魅力的艺术特征及其经验。“导演分析”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和体验了这些导演大师的电影艺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掌握导演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导演成长历程和创作背景的考察研究,通过对导演系列作品的分析读解,发现其题材与主题上的共同特征和视听语言等形式技巧上的规律性,深入地探索蕴含于其中的哲学思辩和美学特征,对导演的创作经验和理论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提升。
需要指出,导演分析不是影片鉴赏,而是以导演创作为主题的艺术研究,导演的个体创作是研究的中心;导演分析不仅仅是电影文本的解读,而是上升到对导演创作经验、创作理论和艺术规律的整体把握;导演分析也不完全是电影批评,而是通过对每位导演的艺术道路和艺术创作的细密考察,探讨他们在导演艺术某方面的突出成就及其规律性的经验。实际上,导演分析是以“作家作品论”的方式进行导演研究。
二、导演分析的内容
首先,导演的创作历程是导演分析的入门钥匙。一个导演的生平际遇、艺术修养、知识构成等,对于其未来影片的风格、主题思想及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题材和主题从他的童年生活经历及少年习作中就已经显露出来,希区科克对惊悚片的迷恋也可追溯到他幼年时代的经历。导演的成长,凝聚着时代、民族和阶级对其的影响,它是导演分析的基础。
题材是导演风格的重要标识。选定影片的题材和主题的是导演,电影的主题来自导演。从总体上看,一个成熟的导演在素材、主题的选择上显示出某种一贯性。电影艺术家在反映社会生活时,由于经常选取其中某一类生活题材作为反映对象,久而久之,这种题材的自然风格便大致规定了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比如小津安二郎,一生致力于表现日本家庭的伦理故事,孩子成长、女儿出嫁及老年人的孤独是小津电影的永恒主题。
与素材相关,剧作是构成导演风格的另一重要元素。剧本体现了导演对素材的处理方法。同样的素材,可以是用叙事性的结构,拍成一部情节剧,也可以用非叙事性结构,拍成结构松散的散文电影。不同导演的不同风格也决定了对素材的取舍和侧重点的不同。同样是反映英国社会生活,大卫·里恩善于拍摄自然景观,重视自然环境的功能,甚至把自然环境看作“人物”,因此,环境成为里恩电影的重要的剧作因素。无论《阿拉伯的劳伦斯》还是《印度之行》,环境都成为与人物同等重要的剧作元素。劳伦斯·奥立佛着重反映的是生活场景中的人物本身,这使他倾向于改编舞台剧。在《王子复仇记》和《理查三世》中,舞台化的简约风格的环境是为了凸显莎士比亚的“这一个”人物,这正是奥立弗追求的艺术风格。
在大多数影片里,导演早在影片的“孕育”阶段就参与创作了。电影的主题来自于导演,电影的结构必须从他的主题构思中发展出来。大多数电影杰作的主题思想和哲学理念都产生于导演。他或者亲自动笔,或者对剧本的写作施加强烈的影响。电影的构思是导演的构思,在写作时,导演控制着剧本的每一个细节,以保证符合导演的构思。因此,剧本首先体现着导演对影片的处理,其次才是编剧的处理。一个导演的构思活动是在对剧本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剧本实际上只是他的素材基础,导演必须按照个人对原剧本的深入理解与剖析,对其结构进行拆解、调整或重组。这种构思是依据导演个人的艺术经验和创作个性而进行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对于一个有创作个性的导演来说,无论是自己写剧本,还是与各个风格不相同的剧作家合作,每个剧本上都会打上了导演鲜明的烙印。
影片的形式技巧是导演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标识。美国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威尔从技术层面将电影的形式风格定义为电影媒介的各种技术手段(场面调度、摄影、声音和剪辑等)相互作用创造的一个形式系统。他认为任何一部影片在创造风格方面都要依赖于特定的技巧,这些技巧是由电影制作者在历史环境的限制里进行选择。大卫·波德威尔将影片的风格分析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决定影片的组织结构是叙事性还是非叙事性形式系统,二是辩识影片中使用的几种最重要的技巧,从影片的色彩、光线、取景、剪辑和声音之类的因素中确认出导演的重要技巧,三是进而找出整部影片的技巧模式,四是找出这些重要技巧的功能及其形成的模式。(15)
电影的形式技巧包括视听语言的多个方面,因每个导演风格的不同而分析的侧重点也不同。每个成熟的导演都有自己独特的技巧模式和视觉风格,塔可夫斯基的场面在取景上十分严谨,构图好像一幅静态的图片,摄影机即使运动也是缓慢和从容不迫的,仿佛在不停思考,马丁·斯可塞斯则喜欢流畅的运动,即使拍动作和对话场面,也常常用交叉剪辑将人物的动作分解,造成一种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大卫·里恩在取景时则时时考虑风景的因素,喜欢将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他常用迅速直线向前推进的移动镜头,体现出一种雄伟壮观的史诗风格。
剪辑师虽然具有艺术创作的一定的独立性,但剪辑是在导演的指导下完成的,剪辑风格是由导演控制的,它体现的是导演的独特风格。如特吕福是不加修饰的自然主义的剪辑风格,他的影片几乎没有剪辑的痕迹。戈达尔的剪辑风格则大胆狂放,完全不考虑传统的连续性和逻辑进程。
对声音的不同处理方法,也是辨识导演风格的一个元素。奥逊·威尔斯高度重视环境音响,使之成为表现空间的重要手段,对音乐的使用却极为节制和谨慎。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也基本不用配乐,只用自然音响来加强对白。罗伯特·布莱松更是一位高度重视声音的导演,在《死囚越狱》中,布莱松利用声音创造了丰富的画外空间。斯坦利·库布里克则充分利用风格多样的音乐及音响效果来创造情绪冲击力,科波拉偏爱意大利歌剧和古典音乐,马丁·斯可塞斯则喜欢用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流行音乐。可以说,每个导演都有自己运用声音元素的独特手法。
对演员表演风格差异性的辨析,也是识别导演风格的一个方面。不同导演对演员的不同处理方式,体现了导演的个人风格。导演针对影片的风格选择不同表演风格的演员,演员是为导演而表演,演员的表演风格要服从于导演的风格。实际上是导演在创造角色,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演员,把演员变成电影中的角色。同样是意大利演员马尔切洛·马斯特罗亚尼,在费里尼的电影中扮演的具有哲学意味的角色,采用的是毫不节制、夸张过火的表演,具有表现主义风格;而在德·西卡的影片中扮演的普通人,则是自然轻松和生活化的自在状态。在不同导演的电影中,演员表演风格的差异归因于导演对表演的处理,体现了导演对表演的看法。
总之,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导演正再于他发掘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题材和主题,并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独特的形式技巧,从而形成个人风格。导演分析的任务便是通过分析导演的一系列重要影片的视听语言,研究导演在色彩、光、取景、剪辑和声音的运用上的方法和技巧,确定在一系列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具有独创性的重要技巧,总结出属于导演的技巧模式,即导演的形式风格特征,研究这些形式如何有效地与内容融为一体,如何有力地表达了导演的情感和思想。
注释:
(1)《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2)(3)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 中国电影出版社
(4)(5)戴锦华:《电影批评》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下关于“作者论”的材料观点均来自上文,不再一一注明
(6)《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
(7)《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8)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
(9)布封:《论风格》(转自《译文》1957年9月号)
(10)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 中国电影出版社
(11)罗慧生:《电影艺术风格的系统研究》(转自《电影研究》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以下关于艺术风格系统研究的观点均来自罗文,不再一一注明
(12)(13)罗慧生:《电影艺术风格的系统研究》
(14)乌兰:《世界著名导演研究》 中国电影出版社
(15)大卫·波德威尔:《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北京大学出版社
前一篇:3个版本的电影《简爱》
后一篇:听高志森侃香港电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