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莎剧悲、喜剧电影各放一部,不想临了却怎么也找不到那部阿尔·帕西诺版的《威尼斯商人》,只好在最后的时间里从书柜里抽出一部黑泽明的《乱》应急。这部《乱》是CC去年发行的双碟版本,D商是WX。手头还有法2和一区FOXLOBER的最早那版,但跟CC比起来,无论音画质量,还是花絮配置,后两者都是垃圾。正好用投影试试CC的效果。
看黑泽明,最好看大银幕。在胶片无望的前提下,投影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开选修课的一大乐趣:可以放自己中意的电影,而且还有那么多可爱的孩子当观众陪偶看,呵呵。
画质果然十分出色。色彩饱满,明亮,影调层次分明。黑泽明电影中的恢弘场景和大气磅礴的笔触,只有在大银幕上才能体现得出来那无与伦比的壮观。这才是真正的视觉盛宴,是不依赖CG技术,完全靠摄影调度,靠色彩独具匠心的运用,靠剪辑完成的银幕绘画。《乱》壮观的战争场面超过了《影子武士》,全片基本上没有特写镜头,拍摄大场面时,黑泽明同时调遣指挥着三台摄影机,从三个角度,近、中、远不同距离拍摄。最后再把三组胶片剪接在一起,从而产生逼真的动感。
《乱》改编自莎翁的四大悲剧之《李尔王》。和以往拍过的文学名著改编电影,如莎翁的《麦克白》、陀翁的《白痴》、高翁的《在底层》一样,黑泽明是采用的移植式的改编。即将人物、故事、历史背景、风俗等全部日本化,唯一不变的是对莎翁原著的精神的尊重。《李尔王》中李尔和四个女儿的故事,在《乱》中被黑泽明改编成日本战国时代诸侯一文字秀虎和三个儿子的故事。据说,日本也有类似的战国时代寓言。一文字秀虎通过征伐和杀戮建立起霸业,他在感觉自己年老之时将王位传给了大儿子太郎,三儿子极力反对,指斥父亲的糊涂和昏庸,秀虎暴怒之下,将其放逐,断绝父子关系。退位之后,秀虎发现,自己对亲生儿子的期待完全落空。儿子们对他态度的极大转变以及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使他十分心寒,甚至面临了人格崩溃的危机。在一片凄凉晚景中,秀虎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
《乱》表达了黑泽明电影的一贯主题:善恶报应,如影随形。秀虎为了夺得天下,残暴杀戮。当他晚年,妄想金盆洗手,安享余年。孰不知,他自己早年的所作所为早为他的两个儿子树立了背信弃义的榜样。实际上,即使没有那个麦克白夫人般阴毒的枫夫人为报家仇、国仇在背后挑唆,秀虎最终的悲剧命运也早已注定。
狂阿弥这个弄臣是个颇具匠心的人物。他伴随着秀虎,如影随形,似乎是秀虎的一个精神分裂体。他虽然时时口出疯言,却又不乏真知哲理。尤其是当秀虎精神崩溃之后,平时看似癫狂的狂阿弥却具有讽刺意味地成了正常人。这个人物的设计,犹如秀虎灵魂深处的一面镜子,体现了秀虎对自身乃至人类疯狂行为的反思。
黑泽明有着高超的绘画功底,他的电影绘画感极强。记得看《影子武士》的纪录片花絮,当黑泽明的电影因资金问题搁浅时,黑泽明并不气馁,电影不能用胶片拍,他就在家里把电影中的场景用画笔一一画出来,这种图不是美工画的场景气氛图,而是镜头的绘画再现。黑泽明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拍自己心中的电影。这种画积累了几百张,偶BLOG的LOGO就是其中的一幅。这些画作和后来拍成的影片惊人的相似,体现了黑泽明的画面造型能力以及电影对于他的烂熟于心。《影子武士》和《乱》的DVD花絮中,都有用黑泽明画镜头草图配以音乐和对白的电影版,几乎就是全片的浓缩版。《影子武士》最后是在黑泽明的两个拥趸科波拉和卢卡斯的帮助下,筹集资金拍摄完成的。科波拉说,当时黑泽明曾送过几张《影子武士》的镜头草图给他。现在,这些图画在收藏市场上拍卖已是天价。
黑泽明擅长运用自然界的万千气象来营造电影的光影氛围,风、雨、云、雾都是黑泽明有力的表达手段。《罗生门》中那洗涤人类罪恶的雨,漏过树隙的眩目阳光,《蜘蛛巢城》中那神秘莫测的团团重雾,《影子武士》中那具有表现主义色彩的天光夜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乱》中,云变化万千,有浓重的,有舒卷的,有滚滚的乌云,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不仅是黑泽明时空转换的镜头过渡,也是黑泽明用以预兆吉凶、抒发情感的手段。黑泽明赋予自然气象情感,使之成为影片中的一个角色。他就是茫茫苍穹,俯瞰着人世间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再发生的悲剧,谴责着这骨肉相残的愚蠢行为。
《乱》拍摄于1985年,当时黑泽明已75岁高龄。但拍出的电影那见一点衰老的气象?在拍摄花絮中,只见黑泽明在拍摄现场奔走忙碌,不时还亲自示范。尤其拍摄战争大场面,指挥千军万马,确有“黑泽天皇”的风范。据说,黑泽明的这一绰号是由于他在片场的霸道。确实,黑泽明在拍摄现场一向是大权在握,惟我独尊。他在现场指挥演员,常常高声呼喊,旁若无人。但理解他的同事说:那不是发火,而是一种激动。只有对电影高度投入的人,才会有这样浓烈的情感。在半个多世纪的电影生涯中,黑泽明不仅有成功的辉煌,失败和自杀也曾伴随着他。黑泽明将电影视若生命,而不是谋生的手段。他在自己电影的颠峰期,并没有以此为基础,经营自己的电影地位。而是一如既往地拍摄自己心中的电影,坚持自己的社会良心和电影理想。如同他电影中的武士,虽九死而未悔。
所以,日本和日本人偶不喜欢,但黑泽明和他的电影,偶喜欢。
题外话:看完《乱》,一学生找偶说:能不能看点轻松的愉快的,这太沉重压抑了。周末嘛,学生的要求不过分。可这是《文学名著与电影经典》课,文学名著,从来都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啊。
前一篇: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样流走
后一篇:一份关于武侠电影的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