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课上课下 |
“文学名著与电影经典”已开了3个学期,这部《王子复仇记》也放了三次。今晚和学生又看了一遍,人多没座,站了2个多小时,有点累。
莎剧历来是电影改编的一个热点。从20年代到当代,莎剧不知为电影提供了多少素材。尤其是莎翁的《哈姆雷特》,版本更是不胜其多。据说冯小刚的新片《夜宴》也号称“中国古装版的《哈姆雷特》。
偶手头的《哈姆雷特》电影版本就有肯尼斯·布拉纳版本、梅尔·吉布森版本、伊桑·霍克的现代都市版,还有《哈姆雷特》的动画版的《狮子王》等。但偶惟独对这部由劳伦斯·奥利弗导演/主演,英国拍摄于1947年的黑白版情有独钟。原因一方面是给偶学生时代留下的记忆太深,另一面,也是由于这部电影比较忠实于莎士比亚的原著。劳伦斯·奥利弗充分发挥了自己擅长舞台艺术的优势,将影片改编为戏剧式风格的电影,从场景、道具、布光到演员的表演都保留莎剧舞台演出的风格。同时,也保留了原著对白的诗化风格,这些饱含激情和哲理的对白,经过卞之琳先生的生花妙笔的翻译、孙道临先生的演绎,给人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不过,奥利弗在原著基础上也做了不少改动。首先在戏剧演出4个小时的基础上把片长压缩倒了两个半小时。其次将一些适合当代观众欣赏或理解有困难的对白删除,一些次要人物和枝蔓也大胆地删掉,可以说是对莎剧的一次通俗化的改编。
影片还是比较电影化的,尤其是摄影机的流畅灵活的运动,给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剧团在丹麦皇宫演出戏剧一场,舞台上上演国王之弟毒害国王的情节,哈姆雷特以此试探克劳狄斯。这场戏的视点是很复杂的,舞台上在演出相关情节,克劳狄斯在看演出,哈姆雷特、霍拉旭都在偷偷观察着克劳狄斯的反映。如果镜头来回对切,不仅破坏了舞台演出的流畅,而且容易造成视点的混乱,导演采用了环绕观众的360度移动拍摄,既保持了空间的完整,又营造出一触即发的空前紧张的气氛。
劳伦斯·奥利弗扮演的哈姆雷特是一大看点。演出该片时,奥利弗已40 岁,实际上比扮演母后的演员还要大10多岁,但他凭借着卓越的演技克服了年龄的差异,令人信服地扮演了莎士比亚的“这一个”角色。在此之前,劳伦斯·奥利弗已于1944年将莎翁的《亨利五世》成功地搬上了银幕,之后的1956年又将《理查三世》成功地改编成电影。而拍摄于1948年的《王子复仇记》则是他电影艺术生涯的巅峰。
扮演奥菲利亚的是琼·西蒙斯,前几天刚看了她主演的大卫·里恩的《孤星血泪》,她扮演奥斯黛拉。
前一篇:《花木兰》之前世今生
后一篇:看彼得·杰克逊如何玩转大猩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