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斯卡,别太当回事

(2006-03-04 23:04:33)
分类: 花言风语

奥斯卡,别太当回事

后天上午,本年度奥斯卡颁奖典礼就要在揭晓了,奥斯卡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

虽说《无极》的“申奥”在一阵热闹喧哗之后归于沉寂,无疾而终,但毕竟还有华人导演李安呢,《断臂山》虽是说美国人的同性恋,但毕竟和中国挂上了边,这就足以让国人期待的了。

媒体终于又捕捉到了一个公众兴奋点。于是,各种预测、竞猜等五花八门的活动铺天盖地而来。据说,今年央视电影频道对“奥斯卡” 颁奖盛典将采取延时一小时同声传译的方式,设立中国直播,使中国人以最近的时间和距离看“奥斯卡”。

媒体之所以能兴风作浪,在于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奥斯卡情结”。从张艺谋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到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再到李安的《卧虎藏龙》,中国电影的“申奥”经历了漫长的旅程,虽然《卧虎藏龙》最终修得正果,但那毕竟是美国人投的资啊。

《卧虎藏龙》让大陆电影人眼前一亮,看到了申奥的曙光。不就武侠片吗,中国电影制胜的法宝啊。张艺谋、陈凯歌们自以为把到了奥斯卡的脉,从《英雄》、《十面埋伏》,到《无极》,开始一个比一个地烧钱。连一向吃贺岁饭的冯小刚也按耐不住了,以《夜宴》一片加入了古装电影的行列。

不仅电影人,观众也患上了“思奥症”。把这个美国国内奖当作世界电影最高水平。不少影迷专门收集奥斯卡获奖电影。偶认识一哥们,喜欢策划个电视剧什么的,立志要把奥斯卡最佳电影收集全。他以为全套奥斯卡在握,就可以尽得电影的奥秘。

其实,说白了,奥斯卡只是一场披着电影外衣的商业游戏。

奥斯卡奖也叫学院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技术科学学院的会员投票,这些会员大都是掌管着电影实业的制片商,创始人路易·梅耶本人就是好莱坞著名的电影大亨。电影人虽然可以参加提名投票,但只有会员才有决定入围的关键一票。因此,评选的最终结果不可能不代表这些电影商人的利益。对于那些已经在市场上捞得盆满钵盈的好莱坞巨片,不再需要借助奥斯卡这个光环锦上添花,给个技术奖象征性地表示一哈就可以了,大奖是要留给那些市场潜力还没有开发出来的电影的。地球人都知道,奥斯卡能使一部成绩平平的电影创下票房神话。历年来的获奖影片证明,几乎没有一部奥斯卡大奖影片是由美国境外全额投资拍的。前几年的《英国病人》、《莎翁情史》等所谓“英国片”(实际上主体投资是美国)接连摘得大奖,当不明就里的人们狂喜于英国民族电影战胜了好莱坞的时候,好莱坞的商贾们却在得意地数着美元和英镑。《卧虎藏龙》也如此,它与其说是中国电影圆了奥斯卡梦,不如说是好莱坞经营策略的又一次胜利。别看《断臂山》是李安导的,要是换上中国出品,这部电影面对奥斯卡照样没戏。评奖花样万千,商业利益第一,这就是奥斯卡的游戏规则。

奥斯卡虽然是美国地方奖,却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非英语国家设立了最佳外语片奖。作为一个地域性的电影奖,如何增强国际性和扩大影响力,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让更多类型的电影进入评奖的视野,使电影奖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格局。目前,世界各国的地域电影奖大都设立了最佳外语片奖。其中,奥斯卡无疑担当着老大的角色。

奥斯卡从1948年开始增设最佳外语片奖,一开始只是一个不重要的小奖,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有100多个国家报名参与,上千部电影报名角逐、举世关注的一个大奖。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外语片给奥斯卡蒙上了国际化的色彩,使人们误把奥斯卡当成世界电影的名片。

不可否认,奥斯卡确实对民族电影的振兴起到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比如,1951年,黑泽明的《罗生门》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比中使日本电影首开获奖纪录,西方第一次发现东方神秘的武士电影,由此带动了日本民族电影的复兴。1968年,苏联电影《战争与和平》为苏联赢得了第一座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为冷战背景下的苏联电影架起了通往西方的桥梁。这几年,华语电影大兴武侠片热,从《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到《无极》,人们都把武侠电影看作开拓海外市场的唯一类型,不能说和《卧虎藏龙》获得最佳外语片奖没一点关系。奥斯卡奖不仅成为获奖国的重大政治、文化事件,也是获奖电影人打进好莱坞,走向世界的跳板。如前两年墨西哥导演海尔·阿斯比凭《爱情是狗娘》一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从而拿到了通往西方的通行证。

对新锐电影的重视和肯定,是电影奖锐气和魄力的象征。奥斯卡玩的是好莱坞电影工业时代的大片游戏,所以,大规模、高票房,能代表大工业时代技术水平的巨片才是奥斯卡的常胜将军。奥斯卡从不鼓励创新和探索,对于那些实验、前卫的独立制作,对不起,请去圣丹斯电影节吧,那里有许多电影猎头在守株待兔呢。当然,圣丹斯也是通往奥斯卡的一条幽径。不过,圣丹斯的菜一旦上了奥斯卡的席,可就全串了味。曾创下成本2万美金票房1·5亿神话的《女巫布莱尔》,披上好莱坞的华丽外衣后又拍了两部续集,投资规模上去了,可独性、真实感以及逼人的锐气却丧失殆尽。奥斯卡绝不会为艺术冒风险。常有人举《公民凯恩》的例子,说这部美国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是奥斯卡的遗珠,当年败在了《青山翠谷》手下是奥斯卡的耻辱。其实,奥斯卡根本就没把这部经典当作珍珠,它怎么会把票房押在年仅24岁,第一次拍电影的奥逊·威尔斯身上呢?

奥斯卡的规则是商业规则,与艺术无关。它甚至缺乏体育竞赛的公平和公正。

千万别把奥斯卡和中国电影的振兴联系在一起。中国电影如果没有中国观众,得100个奥斯卡也白扯。

那些以为中国电影得了奥斯卡就走向世界了看法就更荒唐可笑。华语电影1972年就已经走向世界了,香港的《天下第一拳》、《精武门》一举打开世界性电影市场,在在70年代,港产功夫片就是畅销全球的电影商品,远至非洲都有港片市场。

中国电影是否走向世界,看的是你的民族电影在西方国家占据多少市场份额。

总之,千万别把奥斯卡当会事。

尤其不要和国家的荣誉、民族的自尊之类沉重的话题联系在一起。

奥斯卡就是娱乐。

《断臂山》得不得奖都无损其价值。

    如果有机会去走一遭,就权当是赶个集,参加个超级PARTY,去歌厅KK歌,自娱自乐,潇洒一下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