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与电影之一:当电影遇到城市

(2006-02-16 23:05:47)
分类: 闲影漫话
城市与电影之一:当电影遇到城市
 

  去年在“电影艺术欣赏”选修课上,我给学生们放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德·西卡的名作《温别尔托·D》。课上讨论时,有学生提问:这部电影的背景城市是不是米兰?这个问题多少有点令我有点意外。这个学生学的是建筑,她看电影关注的不是人物、情节和戏剧冲突,而是人物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她是从城市建筑的角度看电影。
    其实,这个女生无意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看电影的角度:从城市的角度看电影。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不仅是人类的一种聚居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空间,一种群体人格,一种精神氛围。城市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赋予了电影鲜明的风格特征。
    城市电影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其精髓是如此的难把握,以至于少有导演专注于城市电影的开掘。即使像张艺谋这样的重量级导演,也轻易不敢“进城”,而张艺谋几次“进城”的创作经历恰恰是他艺术上的“走麦城”,也多少证明了城市电影的难度。可以说,如果一个导演没有真切的城市生活体验,对城市的历史没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拍出来的城市电影必定是浮光掠影,对城市文明的表现也只能是皮毛。
    城市电影的出现,是由于城市所承载的历史文明所决定的。这个概念由几个方面构成。首先是城市标志性的建筑和自然人文景观。老北京的故宫和前门楼子,老胡同和四合院、大上海的十里洋场和南京路,外滩和浦东,纽约的华尔街、帝国大厦和爱丽丝岛上的自由女神雕像、巴黎的塞纳河和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和卢浮宫、罗马的竞技场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雕塑,作为文化蕴涵丰富、视觉形象独特的城市符号,都可以在关于这些城市的电影中寻找到鲜明的纪录,成为印证城市历史的见证。曾有人写过一本《世界电影地图》,引导读者在世界各地寻觅电影留下的踪影。还有一本书叫《映城记》,作者王梆以感性的文字带领着观众从电影中游走了东京,汉城,台北,香港,慕尼黑,马德里和巴黎,讲述了电影中的城市的灰色人生。
    以上所说的是电影外部的视觉风貌,这是一个城市表层的电影标记。城市电影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城市所承载的历史。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就是一部用石块和钢筋水泥建构的历史,许许多多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往往是和一些城市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历史正是电影内容最重要的素材来源。如果说,城市为电影提供了叙事背景和视觉符号,那么也完全可以说,电影也为城市编织着一个个传奇和神话。
   城市电影更深层次的标准是一个城市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息。对于电影来说,电影中人物、景观、民俗、行为方式,注定只能发生在这个城市的神话和传奇……
    与文化相关的是人,人的性格。从城市的角度说就是城市的群体人格。从相对较小的群体来进行比较,如北京人和上海人,东北人和江南人,从大的群体来比较,东方人和西方人,其个性差异非常显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城市与人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关于城市历史背景可以淡化处理,故事情节可以编织虚构,但生活在这个特定城市中的人则必须是真实的,血肉丰满的,他的性格必须符合这个城市的群体人格。这正是城市电影的存在法则。
    城市的内涵是如此的丰厚,它不仅是生发一部电影的土壤,为电影创造环境氛围,还孕育了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参与了电影的叙事。它唤起了导演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因此,王小帅的《青红》一定要选在贵州,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绝不离开家乡小城临汾,章明的《巫山云雨》和《秘语72小时》把镜头始终对准了重庆,科恩兄弟拍摄《冰雪暴》一定要不辞辛苦地奔赴明苏尼达州的小镇法尔戈,科波拉在导演《教父》时,不顾派拉蒙公司的反对,坚持远赴西西里岛去拍外景。有时候,特定的城市背景对一部电影是如此的重要,如同一颗植物生命的根。
    遗憾的是,虽然城市对于电影是如此的重要,城市电影有如此多的挖掘和表现的空间,中国的城市电影却并不发达。相比之下,倒是乡土电影的创作呈现出茂盛成熟的状态,在表现乡土风情、乡土观念方面游刃有余,尤其是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在影坛上“西北风”的吹拂下,中国电影史上出现了一系列风格独特的“西部电影”。而对于现代都市的表现则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这也许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国情有关系。
    城市电影的形成首先和这个城市的电影工业状况大有关系。从电影工业的角度来考察城市电影,中国大陆的长春、北京和上海是最具有电影工业基础的三个城市(香港除外,专文另写),但是,长春虽然是中国最重要的电影基地之一,它甚至还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几十年来也这个电影基地也诞生了不少的电影精品,形成了所谓的“长影风格”,但这种风格却和长春这个城市关系不大,也就是说,长春没能形成以城市这个母体为核心的“城市电影”。由此可见,决定城市电影形成的更重要的因素可能是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
    只有上海和北京,这两个中国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城市,兼具电影工业的基础和政治历史文化的特殊地位,在中国的众多名城中脱颖而出,它们南北对峙,分庭抗礼,构筑了两道中国城市电影的风景,上演着中国电影的双城记。

 

    全文未完,敬请期待“城市与电影”系列之二:

  北京PK上海:中国电影的双城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