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年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五千多年来,中国人对土地一直有着深深的敬畏与感恩之情。“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土地问题,从古至今,决定中华民族的命运,决定着江山的得失。
6月25日,也就是今天,是中国的“国土日”。
就在前几天,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浙江绿城在上海楼面地价12500元价格摘得江湾区上海新天地附近一块住宅用地的使用权,直逼附近楼盘现时的成交价格,引起舆论的哗然。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近期土地拍卖价格也屡创新高。
城市土地越来越成为极为稀缺的资源。
国土日,“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不停地问,不停地想?”苏芮的歌声在城市的上空盘旋。
可是,有很多人不这么想。
有人说,中国地大物博,哪里没有地,城市缺的不是地,是地方政府不作为。
有人说,中国城市发展现在进入了宜居时代,象香港和东京那样的“鸟笼子”是断断不能住的。
一组枯燥的数据,一些难以回避的事实会让这些具有美好愿望的人感到失望。
中国的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且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为难以利用的土地。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城市化率已近40%,每年新增城市人口一千多万人,城市与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对城市土地的需求急剧膨胀。
然而,土地的供应呢?
有人说,城市中心的土地都被以GDP为导向的城市CEO们卖光了,过去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总账正在以目前地价的飞涨为代价来清算。看看北京四环内,今年还有几个挂牌的地?
还有人说,这是开发商囤地造成的。话音未落,马上就有人反驳,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家电商为什么不囤家电,农民为什么不囤粮食呢?
长时期来,媒体与公众都将注意力都放在了房价的上面,而间接忽视了对城市土地的关注,其实,房价不过是表象。要想真正解决房价问题,必须从因缘入手,找出导致房价急速上升的真正根源。
从供给的方面看,就是城市土地严重的供给不足。
城市土地的有效供给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供应总量,二是供应结构,三是使用效率。而这三个因素,又都与城市政府的系统公共政策密切相关: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政策与城市管理体制。
对以经济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城市政府而言,在目前缺乏其他金融工具来推进城市化的进程时,城市土地是政府唯一可经营的并产生财富的资源,以土地出让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当然可以理解。但在首长任期制与现行的一次性缴纳几十年的出让金的出让政策激励下,必然导致城市土地供应总量在短期内的大量消耗。总量消耗过大,已成为各大城市的现状与事实。
建国以来单中心的城市规划,集中性的资源配置模式,以行政区划为根据的管理分区方式,条块管理的权责不清,土地的垄断部门所有制,区域规划、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割裂,一成不变的规划指标等多重复杂因素则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区域的经济功能协作度低,导致大量区域间的土地效能无法有效释放,导致单一城市的土地供应结构与使用效率极不合理,城市土地重复使用与浪费严重,城市土地的单位投资强度过低,使得极为珍惜的城市土地资源不断地隐性消耗,有效供给日益稀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在城市与房地产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首先要有明确的城市公共政策,才谈得上调控。找不到病根必然会越调越乱。
明确的城市公共政策,需要有基本的假设前提:那就是,城市土地是不可再生的,极为稀缺的资源。记住,我们是缺地的国家。
现在,是需要达成这一共识的时候了。
现在,更是需要加大体制改革力度与加快改革进程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