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作家昆德拉有一句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在生命的“轻”与“重”之间,昆德拉对人类过度的“重”幽了一默。
国外的大片也有幸看过,《泰坦尼克号》算是一例。三部大片的场景恢宏华丽,视角冲击惊心动魄、目眩神离,与《泰》片同出一辙,不同的是,贯穿于《泰》片的是一个凄婉而动人的爱情故事。虽然这部影片已过去若干年了,但麦克松开爱人的手,缓缓沉入大洋时的眼神还深深地印在我心灵深处,那是一幕悲剧的场景,却是一幅永恒的画面。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空间、音乐与故事的交汇互动,展现出爱情超越时空的悠远神魄与美丽,至今在我的心底久久不散,成为心灵的底片。
三位名导的三部大片却给我们讲了同一个另类故事--“占有”的故事,为权力、财富与美色的争斗。在这些大片中,亲情、爱情不再是目的,而只是获取利益的手段、工具。满篇充斥着膨胀的欲望,恶毒的阴谋,致命的打斗。其实娱乐也就罢了,“恶搞”多少也可接受,但多多少少还是该给人性保留一点空间吧。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倒很合现代人的心理与审美味觉,商场上的竞争不也不过如此吗?何况在竞争之外,还至少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可想象的梦幻画面,使其可以置换角色、参与其中,可以做着梦、如痴如醉地竞争,这种心理上的共鸣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辉煌”与“荣耀”吗?
这种心理的共鸣是不是票房价值的关键,不得而知。如果是的话,不能不赞叹投资人的眼力。
一个朋友经常震憾地说:“这是一个资本决定一切的时代。”如此看来,是一定律。创作,甚至思想大概也不能例外。不然,似乎很难解释三位富有思想而又各具个性的导演如此一致地走上了同一条路,尽管他们的不少影迷还在习惯地看着画面思考,直到结尾,都还在揣测各大导演隐而不露的深意。
其实,什么深意都没有,这叫视觉大餐,饱的是眼福而非心灵,看完后的第二天可能就都忘了。所以千万不要思考,甚至,不要发问。
在这个资本的时代,大片也可以尽情地挑逗与作弄人,比如最近有消息说,它们要去拿奥斯卡奖去了。如果有人要问这是为什么,就把昆德拉的话改了:“人类一思考,大片就发笑。”
上帝却再也笑不出来了,这个时代已经很“轻”、很“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