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天很冷,让人高兴的事情不多,但近日看到的一则报道却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阳光与暖意。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市发改委近日公布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这是北京市在中长期规划中第一次打破行政区划编制的区域发展规划。
这个消息的重大意义在于,政府对于城市资源的配置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是一个由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部分通过特定结构进行配置与整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系统论认为,结构决定功能。因此,城市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方式成为决定城市运行的效率、和谐程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当然也同样深刻地影响到城市房地产的运行与发展。
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是在行政中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表现为梯次的行政中心序列,即中央—省—市—区,城市资源(如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方式正是依赖于这样的中心性政治构架来进行的,是依赖于行政区划,通过行政权力来划定的。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碰见老外问我CBD与金融街有什么区别,东二环商务带与燕莎商务圈有什么不同,我也经常答不上来,想了想,只能告诉他在定位与功能上没什么本质不同,如果有不同的话,那就是分属各个区的。这些年,一方面,随着北京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与产业的升级,对商务中心区的需求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以行政中心与行政区划为单位的政治构架下,在对各城区的经济GDP考核机制下,各城区有各自的利益,有各自强烈的招商冲动,商务中心区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城区繁衍起来,朝阳有CBD、燕莎,望京,西城有金融街、德外,东城有东二环商务带,海淀有中关村、知春路,丰台有总部基地,宣武有传媒大道,等等。如此多定位与功能重复的商务中心区出现,在各城区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商务次中心,加上所需要的配套,形成了一个个“小而全”的城市节点,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形成了资源的重复配置与浪费,造成了城市土地利用效能与效率低下,同时分流了商务资源,降低了商务集中度与产业的动能;同时,客观上间接挤占了本可用于住宅的用地,减少了住宅用地的供应量,提升了住宅用地的价格,并加大了城市交通、人口、公共配套设施的节点压力。北京城市房地产住宅价格的持续上涨、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挤等皆与此规划格局密切相关。
再延伸到城市公共资源的配置,如卫生、医院、教育、文化等设施,同样也是依据于行政区划各设一套,一个本应有机的城市,被肢解成了若干个中心,相互之间的耦合性、协同性大大减弱,使城市的生命机能大大下降,城市可持续发展走进了死胡同。
可见,北京城市发展与管理体制、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是北京诸多“城市病”的重要源头,也是北京房地产畸性发展的重要源头。
首次打破行政区划,以北京的新城市定位为依据,以功能规划来统领城市规划,发展城市四大功能区域和六大城市产业功能区,是值得载入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突破性事件。然而,正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所表示的那样,北京区域经济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正如报告中所提到的“政策支持与体制创新仍然不足,经济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等,就突出地反映了现行体制的强大惯性阻力,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予以推动;另外,如何与京津唐地区融为一体,实现产业功能更大范围的优化,实现资源更有效的配置,以更好地协调区域发展,同样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来逐步实现。
透过这个规划,已经不堪重负的北京看到了曙光。当然,仅仅是决心与规划是远远不够的,改革城市资源的配置方式涉及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利益,可以预见未来阻力之强大,但同样可以预见的是,不改革,更是死路一条。
改革没有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