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流行“跨界”。但是,张震的跨度确实有些大。一年之前,他还是中央机关老干部康乐文化指导中心的副主任。现在,他却走到了许多人还不太了解的3D产业里,肩负起了3D打印播种的重任。
张震“身份”的转变,离不开一位耄耋老人。他就是原航空航天部部长林宗棠。2014年1月,张震所在中央国家机关老干部康乐文化指导中心组织了一个公益活动,原计划向一些学校赠送生活用品和教材、教具等学习用品。结果,在林宗棠部长建议下,最终改为向门头沟区大峪中学赠送了10台3D打印机。
林宗棠部长的举动令张震感到不解。同时,正是从林宗棠部长那里,张震了解到3D打印技术的意义——3D打印技术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如何将其应用到国民经济建设中,需要有创新性的思路,3D打印技术融入到现有产业中所产生的效益,将远远大于将其作为一个独立产业所产生的效益。
之后,林宗棠部长向上级部门写报告,建议在全国青少年中播种十万颗3D打印的“创新种子”,并得到相关部门批准。于是,中央机关老干部康乐文化中心与北京紫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中国3D打印创新培育工程组委会。
在林宗棠部长的倡议和推动下,组委会提出了以公益捐赠为主的工作方针,面向全国一至两万所学校捐赠10万台3D打印机。在林宗棠眼里,这是在全国播下10万个种子。如果有10万个种子,那相当于为未来培养了10万名3D创新能手,而他们则会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可能是100万甚至1000万人。当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学校赠送3D打印机,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进行3D打印的实际操作。这个公益捐赠项目也被称作“十万计划”。
于是,身为副主任的张震肩负起了向学校捐赠10万台3D打印机的任务。最初,组委会面向国内厂商采购的3D打印机。可是,在学校教学实践中,这些3D打印机用不了多久就坏了,再加上厂家售后维修跟不上,致使3D打印机的公益捐赠活动难以全面推广。
正是迫于国内3D打印机质量的压力,“门外汉”张震不得不另起炉灶,收购、组建了一个全新的3D打印机生产厂。目前,人大附中、陈经纶中学、北京35中等北京市几十所中学相继用上了捐赠的3D打印机,并按照紫熙科技提供的辅助教材开展3D打印课程。
实践证明,3D打印课程确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不仅有助于营造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情景、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作为教学辅助的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探索能力,自行设计创意制品。
中国3D打印创新培育工程组委会的“十万计划”火了,提出3D打印机捐赠申请的学校也越来越多,紫熙科技的生产任务自然更重了。按照最初的捐赠计划,由捐赠人捐资采购3D打印机,结果渐渐演变为由紫熙科技主导向学校捐赠3D打印机。
在新的形势下,张震迫不得已采取了自己“造血”的方式,即一边捐赠助学,一边生产销售。经过一年不断的反馈、测试及改进后,紫熙科技自主研发的DM Cube(筑梦立方)3D打印机逐步成为国内桌面级3D打印机的佼佼者。
张震预计,未来的一到两年,3D打印将从概念阶段进入到应用爆发的阶段,真正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么,作为“十万计划”的主办方之一,紫熙科技也起到了播种、施肥、浇灌的作用,至于“种子”们未来的成长则需要依靠国内教育及其自身的努力了。
据称,“十万计划”将提前到2016年年底前完成,即实现捐赠10万台3D打印机的目标。无论从生产还是投入上看,这对紫熙科技都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不过,张震却看得很开。在整个的“十万计划”实施过程中,紫熙科技不仅为国内3D打印机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而且实实在在地推动整个中国3D打印产业的发展。当3D打印时代到来的时候,紫熙科技完全有可能成为国内乃至国际3D打印机的知名企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