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骑车上下学的中学生非常多。不过,北京四中骑车上下学的学生引以自豪的是,他们的校长刘长铭也是骑自行车上下班。
在刘长铭看来,骑自行车上下班是一种生活理念。当前,人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而罪魁祸首恰恰是我们自己。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500万辆,按照每辆车每天消耗2升汽油计算,人们每天仿佛生活在1000万升汽油烧的“大火”旁边。这样的生活环境怎么能好呢?事实上,天气炎热、气候变化,就是人们没有节制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造成的恶果。
刘长铭身体力行地骑自行车上下班,就是因为骑自行车出行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最小。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清洁的环境是给后代留下的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因此,北京四中选择在库布奇沙漠设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库布奇沙漠是距离北京最近的一片沙漠,也是世界第七大沙漠,距离北京直线只有800公里。七、八年前,刘长铭校长结识了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当时,总部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亿利资源集团已经开始实施了对库布奇沙漠的治理工作,双方就曾有过合作的设想。
七、八年过去了,北京四中终于有了“扎根儿”库布奇沙漠的机会。当然,这个机会还得益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在中国库布奇沙漠举办《全球环境展望5》(GEO5)首届青少年夏令营。
据《全球环境展望5》报告显示,世界上最重要的90个环境目标中,只有4个承诺目标取得了重大进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举办青少年夏令营的目的,就是希望青少年意识到,全球环境在多个方面已经面临底线被击穿的挑战,唯有把承诺付诸行动,才有可能使得环境不至于陷入不可逆转的恶化。
至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选择库布奇沙漠作为营地的原因,则是因为通过25年的努力,人们已经在沙漠中恢复出5000多平方公里的绿洲。夏令营以及北京四中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都是让青少年们在对全球环境状况了解的基础上,体验库布奇人工绿洲对改善环境的贡献。
2006年夏天,笔者曾经深入过库布奇沙漠深处。当时,沙漠公路像是铧犁在茫茫无际的黄沙中翻出的一道长长的痕迹,随时都有被黄沙掩埋的可能。但是,在沙漠公路两侧,人们竟然随着道路的延伸种上了一排、两排甚至三排光秃秃的树苗。笔者怀疑过,这些树苗能生存下来吗?今天,看到亿利公益基金会拍摄的照片,当初的树苗竟然长成了一片一片的绿洲。
十年树木。当年亿利资源集团的付出,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这一点。那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及北京四中则希望通过库布奇沙漠实现“百年树人”的目标。正如刘长铭校长所言,北京四中设立库布奇沙漠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不仅让学生们了解治理沙漠化的过程,而且让学生们体验人类伟大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恶劣环境抗争,也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品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