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美第一人——容闳
谈及美国留学,有一个人永远无法避开。他就是有着“留美第一人”容闳。
1847年,容闳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他能够去美国读书,应该说是一种偶然。最初,容闳在国内就读的是英国传教士开办在澳门的马礼逊学堂。因为这所学堂不仅管吃管住还不要钱。鸦片战争爆发前夕,马礼逊学堂一度停办。后来,迁往香港的马礼逊学堂,居然又找到了辍学在家打零工的容闳。因为马礼逊学堂的校长、美国人布朗夫妇,见容闳天资聪慧,决心带他去美国深造。当时的中国,对于万里之遥的美国充满了陌生感。
在美国,容闳完成了高中和预科的学习,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咸丰四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此时,他已经拥有了美国国籍。留在美国当然是不错的选择,可是,容闳却选择回到自己的祖国。
1855年,容闳回国抱着的是“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的理想,回到了国内。可是,在依旧封闭、落后的中国,要实现个人的理想谈何容易。容闳首先面临着养家糊口的窘境。他先后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来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
1862年,容闳见到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他向曾国藩提出了兴办“机器母厂(即造“制器之器”的工厂”)的计划。得曾国藩信任和支持后,容闳着手出国采办机器设备。这件事情促使他要从中国学童中选派优等子弟出国留学,“造就人才,以备他日国家之用”。
1864年,容闳为选派优等子弟出国留学的事情求助同是广东人的江苏巡抚丁日昌。作为洋务大员,丁日昌对这个选派幼童出国的建议很感兴趣。但是,没有中央一级官员的推荐,上奏的一般性折子绝对不会有什么结果的。经过商量,他们把折子先转到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文祥手中。然而,文祥不久就去世了。这一变故,导致容闳“心灰意冷,希望灭绝”。
1870年,幼童出国的事情出现转机。当时,发生天津教案,曾国藩和丁日昌处理此事。而容闳正好提供了英语翻译服务。因此,曾国藩对于容闳和丁日昌提出的教育计划,再三考虑,准备上奏朝廷。
1871年8月19日,曾国藩联衔李鸿章(当时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上奏《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提出: “由政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因为,中国和美国已经有了互派人员学习的条约基础。在1868年,代表中国出使美国的美国公使蒲安臣,签订了《天津条约续增条款》八条。其中第七款规定:“两国人民均可入对方官学,并受优惠待遇;双方得在对方设立学堂。”
两位封疆大吏的态度,说服了朝廷。慈禧太后“依议,钦此”。随即,朝廷在上海成立了“总理幼童出洋肄业局”,由四品衔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负责此事。数年以后,二人被宣布为中国首任驻美公使及副使。
18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八。从广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省选派的9岁到15岁的首批30名少年,在上海登船出发,目标直指美国旧金山。
容闳回忆说:“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欢乐的极好消息,中国教育工程至此成为一个真真切切的历史事实,这在中国编年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