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谈天说地 |

再别康桥,别的原是太息桥
为什么选择去剑桥?我想还是潜意识在做祟吧。如今,对于符号象征性的研究已经非常地深入,尤其对于人名的符号作用,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港台有首歌的歌词好像是“这夜色有点张爱玲”。那种通感就这样通过一个作家的名字感动了听者。那么,而与她同一时代的作家们,几乎也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其中,除了张爱玲,还有林徽因,还有徐志摩……
我选择去剑桥,目标却是那个更为久远的称呼——康桥。不过,不是因为林徽因与徐志摩曾经的相会,而是为了徐志摩遗留下的那个象征。
那是个星期六的早晨,当我们的车驶入剑桥的时候,已经是日上三竿。不过,时间真的很早,也就是9点来钟的光景。剑桥仿佛还没有出晨光的慵懒中醒来。于是,走在阳光明媚却行人稀少的街道上,多少有种异样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剑桥的感觉,历经几百年的沧桑,依然故我地做着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沿着街道,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经意间,就路过了一座桥,桥下一泓碧波想必就是康河了。此时,闪出一个年轻的身影,手里拿着一本景点的简介,向我们招揽乘坐游船的生意。于是,便向这位“内行”询问剑桥的地理。果然,脚下潺湲着的就是康河了。我们欣然预订了游船的船票。
康河上的游船是一种平底船,上面铺着毯子,还有靠垫,坐在上面确实很舒服,很自在。据说,这种平底船是康河上传统的交通工具。船夫撑船使用的是长长的船篙。如今,这个传统一直保留着。想来,当年在剑桥国王学院旁听的徐志摩,一定也在康河上乘坐过这种平底船吧。只不过,如今的船篙换成了长长的金属制品,而撑船的也变成了打工的剑桥学生。
康河上有许多座桥。我最关心的就是当年徐志摩到底描写的是哪一座?其实,抱着我这样心理的游客大有人在。据说,寻找徐志摩的“康桥”不仅成了志摩迷的一个有趣话题,而且成了游览剑桥的一个经典节目。甚至还有游人捧着徐志摩的诗,穿梭在康河上一座座桥间,看看哪座桥边“垂着河畔的金柳”,又看看哪片水域里“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摇。”
听说,最新的考证研究显示,圣约翰学院的那座叹息桥才是徐志摩心中的“康桥”。这座叹息桥又叫失意桥,是连接着圣约翰学院的教室和学生宿舍的廊桥。之所以叫做太息桥,传说是因为在以往的很多年间,圣约翰的许多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纷纷从桥上跳进剑河自尽而得名。后来那些失恋者亦喜欢来桥上叹息,想不通时便一头栽进河里。后来,圣约翰学院专门请人将这座桥四周封起,便成了如今这样的廊桥样式。
不过,撑船的学生却否定了这个说法。他说,这座桥是仿造威尼斯著名的太息桥。于是,也被叫做太息桥。其实,去年我游览威尼斯的时候,当地导游特地介绍过太息桥。因为太息桥一端连着法院,另一端连着监狱。在法院被判入狱的囚犯在经过那座桥时,难免要发出一声叹息,于是桥名就成了太息桥。而康桥上的这座太息桥,也是学生考试必经的所在,想必学生过桥考试时,不禁也会发出一声叹息吧。我想,也许这才是太息桥名字真正的来历。
当然,无论怎样的来历,太息桥能够与《再别康桥》联系在一起更是荣幸之至了。那么,徐志摩心中的康桥果真是太息桥吗?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相同的只有康河边凝重、古老的建筑,还有康河浓得化不开的惆怅了。
《再别康桥》,是诗人在回国的船上写就的。就在康河之上,诗人曾经与林徽因相约。但是,他却没有从她那里得到想要的。那么,对于一个失落的多情诗人来说,也许康河上的桥没有哪座比太息桥更能勾起他的愁绪的。所以,诗人才“轻轻地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不是告别康桥,而是告别自己心目中曾经美好的记忆。
我靠坐在船上,从太息桥下驶过。之后,再从太息桥下驶回。我轻轻地叹息,却不知道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