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上次的学琴笔记,居然时隔2月有余。不是我懒,要怪只能怪入错了行,每年的年终岁末,都弄得象北极熊冬眠似的,非得在洞中穴居一段,才能悠然醒转回归地面。在我度过的这段“黑暗岁月”里,豆豆的琴课都是爸爸陪着去的,我终于相信没有我的日子里,地球依然绕太阳公转不止。
反倒是终于到了能陪女儿上琴课的日子,我竟自觉如获大赦出了黑屋的犯人,重新得回自由的特权,胸中总似有只鸟儿在欢唱。
头天晚上在厨房清洁时,听豆豆弹了N条拜厄(复习)。之后,发现她在自发地反复弹奏一支练习曲。洗了手过去听,看见小丫头弹得忘情,身体随之轻轻摆动,手底下出来的音明显有了层次,而且充满了...感情。结束音也有意处理得“很完满”。我轻轻鼓掌,很由衷地。小丫头一笑:“我特别喜欢这首曲子,弹起来很好听。”顺着她的手指一看,是第23条。的确,刚才站在不远处聆听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到有那么点儿“动听”的意味了。
陪她等Z老师时,我们俩在空旷的过道里大唱李健的歌。如果不是豆豆学琴,我无论如何不会相信曾经音乐课都会不及格的我,竟能唱得那么自信那么快乐。http://cache.soso.com/img/img/e128.gif
Z老师上楼时,如红楼中凤姐一般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远远地就把她的精气神先传给了人http://cache.soso.com/img/img/e179.gif
。我常觉得即使不跟她学琴,只是在她身边待那么一会儿,沾染一点儿她的积极,也是值得的。豆豆对Z的喜欢更是溢于言表,听得老师的声响,已经飞快地跳着过去欢迎了。
课上,抽查小汤跟拜厄。抽到第23条时,Z老师说∶“这条完成得非常好,完整性、歌唱性、层次感都有了,特别好听!在此基础上,老师希望你能再进一步,对自己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上速度。”橡皮筋理论是班长提出的,而Z是现实中一个很会抻橡皮筋的人。
又听了几条,Z说:“每一首曲子都可以弹到陶醉。只有打动自己的东西才可能打动别人。”
Z老师在23条跟26条旁边,分别奖励了一颗磨砂面的紫红色“心”与深绿色“心”给豆豆。她说:“从今天开始,豆豆你是‘有心人’了。今天我在你的音乐里听到了这一点。”闻听此言,豆豆的两只黑眼睛闪亮闪亮。我的心也闪亮闪亮的。怎样引领孩子,Z是真正懂得。
一路上在想,孩子为什么会无需催促与要求,对某条曲子百弹不厌?因为喜欢。在聆听自己的弹奏时感受到了音乐的美,感受到了懵懂的幸福与快乐。这是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但这个动力并不是无处不在的。因为不会每一首曲子都喜欢。那么不喜欢的曲子怎么办呢?靠什么来练好它?跟豆豆讨论这个问题,小丫头眼珠一转:“我不喜欢的曲子肯定打动不了我,那我就每次弹完问问你:‘打动你了吗?’”原来想到Z老师的话上去了。我趁机逗她:“要是我每次都说‘还没有啊,还没有啊’你怎么办呢?”小丫头把头一抱,翻白眼做晕倒状:“哦,MY
GOD!我只好再弹,再问,‘打动你了吗,打动你了吗?’”
我笑翻。
其实说到底,即使是豆豆弹到自我陶醉的第23条,又怎么能入得Z老师的眼?我相信真正打动Z的,正是孩子的忘情喜欢、弹奏时的自信与投入。而Z老师对此的敏感,是她打动我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