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因很长时间了,最喜欢她分析某事物或现象的文字。丝丝入扣的语言,总使我有耳目一新之感。
碰巧《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我也读过。只是,我是死读书的典型,天生只晓得被动吸取。人跟人可能就那么毫厘之差,但毫厘之后,她可是已在千里之外了。留我在尘烟中仰慕她...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5ZHE1SIGG.gif
因在文中说:“我觉得这个妈妈很有智慧,首先她能观察孩子,发现她情绪上的变化,由情绪上的变化找出引发变化的原因,也就知道了问题所在,然后是接受孩子的情绪,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就会一起来面对问题。孩子都是天使,你替她想一次,她就能学会替你着想,这也是形成良好亲子关系的一个契机。接受孩子情绪后指出问题的实质:学习是为了学会,达到学会的目的是主要矛盾,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是次要矛盾,这个妈妈的思路很清晰,也很有技巧。
这样缜密的逻辑思维与语言组织,看得我心服口服。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43ZHE1SIGG.gif并且她也作出自己的判断:妈妈的行为确实是在弄虚作假。最后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法以及一点质疑。文章我翻来覆去看了几遍,感叹这家伙会思考之余,一点自己的想法也蹿出来。
我觉得,书中妈妈替孩子写作业,立足点在于她帮写的是没有意义的作业。事实上,过多的作业确实存在相当大的弊端:首先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本可以作其他更有意义的事的;其次是消耗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当学习成为机械的体力活儿,效果可想而知(那些背着大书包愁眉苦脸的孩子在不停赶作业的时候,哪里有时间用大脑来作智性的思考)。基于这两点,我个人认为书中妈妈的作法堪称聪明果断。
因说:“
教育,一定是孩子,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能做到相互信任,一起前行是上策。”这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教育中最基本的东西。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一些地方这仍然只是理想。认识的不同,观念的差异,使得学校、家长、孩子在教育问题上更象是在拔河。更多时候,我们预见到沟通的无效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会直接采取更为现实可行的办法。替孩子写作业这一举动一方面可能会带给孩子弄虚作假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可能会让孩子明白,人需要遵从的是自己内心真正的意愿与兴趣,而不是权威。或者还能让孩子悟到:世上有些事的确需要迂回处理,并不一定要直接针对。遵从自己的内心并不一定要费心去说服别人--假如那个别人看起来不大可能愿意被说服。事物总有其两面性。选择并行动,总会带来这样的利与那样的弊。关键是懂得审时度势作出合适的选择。
因的质疑:“文中说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但是一个只会布置体力抄写,又不肯接受建议的老师,能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吗?自行决定帮孩子做作业有那么大的作用么?”我的看法:书中妈妈替孩子做作业的行为对保护孩子学习兴趣是有积极作用的。那是另种角度的暗示: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并在将来运用知识,写作业只是一种途径。如果你走三步就达到目的地,那么老师规定走十步对你就不合适(但对别的孩子可能又是合适的)。所以妈妈的作法一方面暗合了因材施教(虽然是迂回了一下),同时对于悟性好的孩子也许她能明白提高效率所节约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其他的对自己人生更有意义的事,因此而更加积极主动起来。学习如果远离了多抄写N遍那样的被动行为,变成孩子自己积极行动起来的智性活动,那学习一定会更有效率也更有乐趣。然后良性循环。
因文中最后一句:“只有老师也认识到要采取最有效的办法,才能让所有的孩子受益。”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43ZHE1SIGG.gif太有才了!这是含金量非常之高的结尾!!
(豆豆在催我了,没说完的话先掐了~)
5月23日,又想到:
替孩子写作业的出发点是迂回对抗老师布置的作业中的无意义部分,使孩子在节约下来的时间里拥有更多其他的选择,做一些比抄写更有意义的事情。这对孩子,某种角度上讲的确有积极的一面。但是从妈妈这方面来讲,不是在浪费时间做无聊的事?所以,替孩子写作业这个办法,显然不是最好的。只适合偶尔为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