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它是一曲缠绵的老歌,在暮色中低吟着往日的旧事;有人说它是一幅精美的素描,轻描淡画,便绘出人间最美的风景。这,就是萨尔茨堡,一个蕴涵着诗魂画魄的欧洲古城。
从捷克城市克洛姆罗夫往南,约半个小时就进入奥地利境内。再往东,是首都维也纳;往西,是奥地利第四大城市萨尔茨堡。学音乐的人大约没有不知道这个城市的,因为它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故乡。我的音乐细胞不多,但也要去大师的出生地感受一番。但天公不太作美,一路上都在下雨,好在雨不大,一把伞足够,只是委曲了照相机。
萨尔茨堡(Salzburg),又译作萨尔斯堡,是奥地利共和国萨尔茨堡州的首府,人口约15万(2007年)。它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再往西是德国的慕尼黑。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
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所以有人说,在萨尔茨堡,走在石板路上,仿佛踏着琴键而行。

我们首先来到米拉贝尔花园。这是一个十分漂亮的花园,因成为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而闻名。花园不是特别大,长约200多米,宽约百十来米。这是一个不收门票的景点,一路上像这样不收门票的景点很多。如果是在中国,早就有人坐地生财了,别说这种面积不大却名闻遐迩的花园,就是丽江这样的城市踏上一步也会交出买路钱。
看着这些漂亮的花儿,眼前不觉浮现出玛丽亚与7个天真活泼孩子的身影。他们唱的《多来咪》早已脍炙人口,上校和玛丽亚演唱的《雪绒花》,歌曲里对祖国奥地利的热爱之情浓郁深厚……看来,战争既是残酷的,也能带来情愫的纷扬。

“米拉贝尔”是个意大利女子名,意思是“惊人的美丽”。当年拍《音乐之声》,片中男主角男爵的府第就选择了这里,他和修女玛丽亚美妙的爱情故事就在这里展开。




导游说,这个城市的人都在为莫扎特而活着。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莫扎特无处不在,已深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养育着一个城市的人。走在街上,走进商店,到处都能看到莫扎特的身影:巧克力、CD、蛋糕。如果在节庆日,宫廷、教堂和音乐厅都会回响着他的音乐,整个城市都会纵情于这位音乐巨匠的迷人旋律之中……遗憾的是,虽然走进了粮食胡同,走到莫扎特出生的地方,但没有时间走上四楼,去看看莫扎特纪念馆——他小时候住过的房子。

莫扎特音乐唱片一张卖80元。

小提琴里藏着巧克力。

雨中迎宾

音乐大师莫扎特就出生在粮食胡同的这栋楼里。“粮食胡同”(Getreidegasse)是萨尔茨堡老城最著名的步行街,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就出生在这条街上的9号。莫扎特的父亲雷欧波得·莫札特在1747年租下了这栋楼的第4层,莫扎特一家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773年离开萨尔茨堡去了维也纳。现在莫扎特出生的楼房中是莫扎特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

河水蜿蜒穿城而过。总长225千米的萨尔茨河流经萨尔茨堡,它是地跨奥地利和德国的莱茵河最长和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





萨尔茨堡大教堂。这是一座天主教堂,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一千多年中,这教堂几次重建,在教堂门前的栅栏上,刻有三个数字:“774”,“1628”,“1959”,这是这座教堂重修的三个年代。当年,莫扎特也常常走进这个教堂做弥撒。
在正墙里面上有4座巨大的雕像:手持钥匙和宝剑的圣徒彼得和保罗,手持盐瓶和教堂模型的州守护神圣徒鲁佩特和维吉尔。作为墙饰的2个印有花纹的盾代表了大教堂的两名主要建造者马库斯·西提库斯和巴黎斯·罗德龙。走进教堂,先要接受圣像们严峻目光的审视。不过,我来到这里时,教堂正在维修,教堂主体被巨大的施工网罩上。



萨尔茨堡要塞坐落在要塞山上,是萨尔茨堡城市的标志。要塞长250米,最宽处150米,是中欧现存最大的一座要塞。我边爬边用相机对准这城古城。

大教堂的穹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