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仲尼血脉源头:孔子鲜为人知的那些事儿【007】
(2009-09-04 22:25:18)
标签:
杂谈 |
【007】棺椁普通坟头马鬣封
古人死了,埋的时候要用棺椁(音guo ,三声),.亦写作“棺郭”。棺,指的是装殓尸体的木盒子(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大木盒子,又称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除木头外,棺椁也有以铜、石等制造的。
前面说了,周代的等级制度森严,活着按级别享受各类待遇,死了也一样,什么级别享受什么样的丧葬待遇。周代的棺椁等级规定,天子棺椁四重,亲身(内)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称地也,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时也有逾制者。在红楼梦十三回写到秦可卿死后,贾珍从薛蟠处寻来的棺材(好板),就是八寸的——应该是顶级人物使用的,完全是“僭越”。通过这样的刻画,曹雪芹由此暗示性的写出了公公和媳妇之间不正当的“恩爱”来。
据说,齐桓公做了霸主之后,还曾经向周王要求提高死后的待遇。
古人是非常看重死的。
关于孔子的棺木,有这样的记述:“桐棺四寸,柏棺(椁)五寸”。
这里的标准,又有些太低了,只是在庶人和士人的规格之间。
咱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按照规矩办,要偏低呢?
……
接着是出殡。在孔子的灵柩出殡之时,遵照了三种不同的礼仪。第一种是周人的礼仪——在灵柩上面装饰了遮挡的布帷,置办了障棺的翣(音:sha,意思是“扇”),并安装了一种长带,它们分披在灵车的两侧,行进中有人牵持以防倾斜;第二种是殷人的规矩——在丧旗的上面设有齿形的边饰;第三种是夏人的规矩——以素练缠束旗杆,上面高挑八尺长的魂幡。
所以说,孔子的葬礼,并不像子夏说的那样“没有什么值得参观的”,而是大有看头。
既然文献如此详细的记录了孔子的出殡,当然也记载了埋葬孔子的地方。
是的,孔子的灵柩安葬地记载得非常细致——在鲁城北面的泗水之上,洙水之阳处。
据考证,离他儿子孔鲤的墓不远。
通过文字的记载,我们甚至连孔子坟头的模样都十分清楚——是一座像斧头刃朝上的坟,有个俗名,叫做“马鬣(lie,四声)封”。这是非常简便的一种坟,据称,一天之内换三次板夯土就可以建成。
在西周和春秋前期,中国人的墓葬按照上古的习惯,是“不封不树”,简单的说,就是没有“坟头”。虽然,《礼记》有“殷既封而吊”,《史记》说到武王克商之后“命闳氏封比干之墓”,都可以理解为封土为坟。在河南罗山县曾经发现商代息氏墓地,其中有残存的封土,说明有坟堆在这一时期出现,但是尚不普及,社会上仍然保持“不封不树”的习俗。因此,孔子在母亲死之时,找不到父亲的坟——没有坟头,当然就没有墓碑之类的了(墓碑出现的时间更晚)。孔子后来根据老邻居輓曼父的母亲的的指点,找到了父亲的坟地,将母亲与之合葬。然后,他便在父母的墓上堆起了四尺高的坟堆作为标识(见《礼记》)。
孔子给父母垒坟头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件事情,给孔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孔子父母的坟在防地。在垒坟头的时候,孔子的心中有些犯嘀咕(可能有些神经过敏),他说:“我听说古代墓地是不做坟头的。现在我孔丘是个奔走四方的人,不可以不在墓地上做个标记。”于是,他和弟子们到父母的坟上,开始聚土,然后拍实,垒起了大约四尺高的坟头。但是,没等坟头完全垒好,孔子先离开了——他要回去准备物品,接着就要举行安魂的祭事了。可是,没等孔子回去多久,他的弟子们也跟着回去了。孔子问他们怎么这么快呀,活干完了吗?弟子们说防地的坟头垮了!孔子一听,人就立即呆了,不言不语,傻傻的站在那儿。弟子说了三遍之后,孔子才从呆状中缓和过来,满眼的泪水滴滴答答的往下掉,喃喃的重复之前的话:“我听说古时候不在墓坑上面修坟头哇!”(见《礼记﹡檀弓》)
看来,春秋末年,在墓坑上修坟头的事情并不普遍。
所以,孔子担心会因此得罪神灵,心中不踏实,怕遭到报应。
……
孔子走南闯北,见到过四种类型的坟头,最欣赏“马鬣封”的坟头。所以,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为他挑选的正是“马鬣封”的永久居住地。
估计后来的儒者追记了周代等级制度下的坟丘高度和种树的树种和数量的规定(也许不是追击,完全就是后世的儒者意淫的“坟头等级制度”)——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药草;士四尺,树以槐。坟头的高度、树种等等,都被制成了细致的规章制度——由此可以看出,现代人喜欢制定制度完全是受了儒者的影响。
下葬之前,当然要将墓穴先挖好,铺垫生石灰、木炭等物。在下葬的前一天,还要将灵柩用灵车迁入祖庙停放,并在祖庙再一次进行祭奠,称之为“祖奠”。下葬之日,灵柩车从祖庙启行,前往墓地。亲友们要出车马束帛等助葬(跟现代完全一样,只是车不同了)。这里,得有忌讳了,大家赠送给丧家的钱物,万万不可叫“赠与”,而有专用名词,称之为“致賵”(或:赙賵)。在去墓地的路上,由丧主领头,边走边哭,亲友们牵引柩车的绳索(叫作“执绋”)走在灵车的前面。
在下葬之前,除了一系列的祭奠仪式外,最有意思的是在棺木入土之前,还要告诉死者,他能够得到的所有随葬品都是些什么——丧主得像对待活人那样,对着灵柩,把别人和自己给死者的随葬品清单仔细的念一遍。到了下葬的时辰,从灵车上抬下灵柩,再次祭奠之后,用绳子将灵柩放入穴(坑)内,把“明旌”(原来插在西阶前的,带来了)放在柩上,各种随葬品搁棺木旁边,用棺衣盖住,上面铺席,加坑木之后掩土,筑成坟堆。
埋葬完后,大家还要回到殡所哭一回,称为“反哭”。之后,还有一系列悼念活动。
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墨子要提倡《节葬》了吧?
那个时候,中国人就死不起。一死家贫穷。
孔子好在学生多,国君也挺照顾,虽然丧事从简,但却基本按照周礼做的(看上去并不简呀)。当然,也有奇怪的举动——前面说到的“袭衣十有一称”的事情。
一代圣人,就这样入土为安了。剩下一代代活着的人,从不间断的津津乐道的研究和议论那一场折磨人的“从简”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