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马头琴全是马头么(组图)

标签:
转载 |
马头琴
在内蒙古草原上,随时都能遇到马头琴。我离开草原回到江南后这么多天,马头琴声依然在耳边回旋。
这种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一般为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总有一种忧伤的感觉。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而得名。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乐器都与马有关。不过,据史料记载,蒙古族最初的乐器并没有这种马的图腾。《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可见,马头琴原来也有龙头。据历史资料显示,古代蒙古人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我在乌审旗“中国马头琴博物馆”里,看到的“马头琴”的琴头就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
马头琴的优秀曲目很多,传统的琴曲风格多样,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多是描绘自然风光或对马的歌唱。如《牧马人之歌》《叙事曲》《蒙古小调》、《鄂尔多斯的春天》、等。在千百年演变中,蒙古族诞生了许多杰出的马头琴演奏家,较著名的就有色拉西、巴拉干和桑都仍等。桑都仍的学生齐·宝力高,演奏风格热情奔放,雄浑沉实,是内蒙古新一代马头琴学派的杰出代表。我在乌审旗一个蒙古包里欣赏民间乐团的演奏时,其中一个穿红色衣服,拉得如痴如醉的艺人,据说就是桑都仍的弟子。
如今,马头琴显然成了蒙古民族的精神符号,齐·宝力高马头琴博物馆落户乌审旗,该旗正构建集保护传承、推广普及、人才培训、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那天好客的乌审旗人民让我和朋友们在马头琴声中度过了长达三小时的午餐,两个中年女歌手唱了三个小时,仿佛她们的歌喉永不嘶哑似的。乌审旗党政领导赠送我珍贵的礼物就是手工制作的马头琴,在回家乡转道几座城市时,我把马头琴当宝贝疙瘩似地抱在怀里,唯恐别人碰损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