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小分母!操弄影响因子的捷径之一
(2016-10-27 09:08:15)
标签:
sci影响因子引用项汤森路透柳叶刀 |
分类: 科学外史专栏 |
载《新发现》杂志2016年第10期
科学外史(124)
科学外史(124)
减小分母!操弄影响因子的捷径之一
江晓原
减小分母——有小学算术知识就能发现的捷径
根据影响因子计算公式,影响因子是一个分数值。
要将一个分数值变大,途径当然有两条:
一条是增加分子的数值,在影响因子游戏中,就是设法追求更多的引用;
另一条当然是减小分母的数值——在影响因子游戏中,就是减少“引用项”数量。
笔者统计的SCI数据表明,被中国学界顶礼膜拜的Nature杂志大幅提升影响因子的捷径之一,就是利用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的分母规则,逐渐减少“引用项”(即学术文本)的数量。对Nature这样的周刊而言,它还有先天的优势——每周一期,每期数十篇文章,庞大的发表数量,使得它可以在不引人关注的情形下,逐年减少“引用项”数量。如果把多年数据进行逐年统计和对比,结果颇为惊人:
从“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始出版JCR报告至今,Nature杂志一直在持续减少“引用项”数量,从1974年的1502篇,减少到2014年的862篇。与此密切对应的是,在这40年中,Nature杂志的影响因子一直在逐年攀升,1974年为2.3,2014年为41.5;它的影响因子排名1974年是第55,1980年代后期开始跃升,1990年至今一直稳居前10位置。
减少学术文本数量可以提升影响因子,原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具有小学算术知识就可以看出来,所以事实上并非只有Nature一家看到了这一点。例如2007年《皇家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94~2005年间,《内科学年鉴》、《英国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澳大利亚医学杂志》、《加拿大医学联合会杂志》等著名医学期刊,学术文本数量都在逐年大幅下降,而它们的影响因子则随之步步高升。
笔者统计的SCI数据表明,被中国学界顶礼膜拜的Nature杂志大幅提升影响因子的捷径之一,就是利用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的分母规则,逐渐减少“引用项”(即学术文本)的数量。对Nature这样的周刊而言,它还有先天的优势——每周一期,每期数十篇文章,庞大的发表数量,使得它可以在不引人关注的情形下,逐年减少“引用项”数量。如果把多年数据进行逐年统计和对比,结果颇为惊人:
那么,减去哪些分母项呢?
与此同时,这些杂志在“利用两栖性质减少学术文本以提升影响因子”的策略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另一个隐性机制:既然决定减少计入分母的“引用项”文章,当然就可以尽量减少以往低引作者或低引主题的文章,而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考察该杂志前几年学术文本的SCI引用情况来做到。
例如,Nature杂志2005年发表的一项统计表明:2004年Nature杂志89%的引用数是由25%的文章贡献而得。2002和2003年Nature共发表约1800篇“引用项”,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文章在2004年被引超过100次——排名第一的文章引用超过1000次,其余绝大部分被引都少于20次。
上述统计结果还表明,论文引用和学科类别直接相关,从2003年度Nature发表的论文来看,热门领域如免疫学、癌症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方向的论文,引用在50~200次之间,而冷门专业如物理学、古生物学和气候学,论文引用通常少于50次。
所以,杂志编辑部完全可以多登高引文章,少登甚至不登低引文章。
再谈Nature杂志是不是“学术公器”
这里需要特别补充一点:一本杂志要实施上述“自主选择”,它就不能是国内学者想象中的“学术公器”——匿名审稿并由编委会决定稿件的刊用与否。而Nature这样的杂志恰好不是这种“学术公器”。Nature杂志现任主编坎贝尔(Philip
Campbell),在《〈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一书的前言中,对中国读者有过一段非常坦率的表白,对于我们理解Nature杂志的性质非常有帮助:
我们在编辑方针上是独立的,我们应当发表什么内容由我们自己来判断。……但我们没有编委会,所以我们经验非常丰富的编辑人员可以不受约束地就哪些论文会对不同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做出自己成熟的判断。完全独立的另一个好处是,在判断我们的读者喜欢阅读什么样的内容时,……我们的学术思想可以更加灵活。
这段话的要点是:Nature杂志并非国内通常意义上的学术刊物——因为它既不实行学术同行的匿名审稿制度,也没有编委会(2015年它宣称“允许作者要求进行双盲审稿”,但这显然并非制度,审稿人也无权最终决定文章刊用与否)。
那么,影响因子是不是“学术公器”?
计算影响因子时,哪些文章计入分母,哪些不计入分母,都是可以和ISI或汤森路透讨价还价的。仅就这一点,看着就不像“学术公器”。
《柳叶刀》杂志的影响因子曾在1997~1999这三年间大幅下滑,从1996年的17.9下滑到1999年的10.0,排名则从第20名下降为第56名。此事起因于杂志1997年把原本不计入影响因子公式分母的“通信”,区分为“读者来信”和“研究通信”,前者仍不计入分母,后者却被ISI归类为“引用项”计入分母了,这直接导致杂志“引用项”数量大幅增加。
《柳叶刀》2000年原本计入“引用项”的数量是821项,经与ISI讨价还价“沟通”之后,“纠正”为684项。此后《柳叶刀》及时改弦更张,大幅削减学术文本数量,影响因子随之一路回升,2000年为15.0,2005年升至23.8,2014年高达44.0,跻身影响因子游戏“顶级玩家”之列。而2014年《柳叶刀》的“引用项”已经减少到只剩271项了。
这样的讨价还价当然不仅仅发生在《柳叶刀》杂志上。2006年,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杂志》(PLOS
Medicine)的文章披露,杂志2005年首次被SCI收录时,曾通过邮件、电话、面谈等方式,对其时已归汤森路透旗下的ISI展开说服工作,试图少算分母项。类似做法在行内已是公开的秘密:“编辑们都试图说服汤森路透减少杂志的分母数,而公司拒绝把挑选‘引用项’的过程公诸于众”。事实上,除“原创论文”之外,汤森路透公司对余下哪些文本应该归入“引用项”完全含糊其辞。
《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杂志》的分母项如果只包括“原创论文”,影响影子将达11;如果包括所有文本,影响影子将直降为3。从最终结果来看,他们的讨价还价似乎产生了效果,2005年它的影响因子是8。照这样看,为了分母数值和汤森路透讨价还价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影响因子计算公式虽然年年在JCR报告上公开表述,但具体到某本杂志,其中的分母数值到底怎么计算,却大有上下其手的空间,而汤森路透是不会将计算过程公诸于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