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背后的科学技术和政治

标签:
电报手机互联网保密盛宣怀 |
分类: 南腔北调专栏 |
载2013年2月1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125)
电报背后的科学技术和政治
□ 江晓原 ■ 刘 兵
□ 对于电报这件事情,我以前一直没有太留意过。在我原有的印象中,它似乎是传统科学技术史的一项经典内容。现在看来,这个印象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们将电报和汽车这两项发明作比较的话,我认为电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大——尽管从表面上看起来,它似乎远没有汽车那么引人注目。
电报在西方被发明出来,中国的电报业是从西方引入的,而且引入的时间正值中国清朝末年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风雨飘摇之际,这就使得电报在中国的出现,有了远比它在西方开始被应用时更为复杂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在《电报通信与清末民初的政治变局》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局面和故事。例如,清朝一面和列强处在斗争甚至战争状态中,一面却不得不从列强那里引进电报技术来为自己的军政指挥系统服务,而且各级电报局中普遍雇佣“洋员”——来自西方各国的电报技师。如果从今天的“保密”角度来看,这样的局面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 你说此书“科学社会史的风格”,我很有同感。事实上,关于清末民初的电报史事,之前也已经有人论述过,但史斌此书和之前的论述有两大不同:
第一,之前的论述多为史事梳理,未能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深入研究,所以作者通常都回避关于电报的各种技术细节,而史斌则发挥了受过科学技术史系统专业训练的优势,对当时的电报技术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考察。第二,也是此书最大的特色,是作者利用了尚未公开的《盛宣怀档案》,而“盛档”是之前的论述者都未能有条件使用的。清末民初的电报事业,与盛宣怀有着不可分割非密切关系(如果使用文学语言,说盛宣怀是“中国电报之父”也不为过),所以此书科学社会史的风格实与使用“盛档”有极大关系。这还要特别感谢负责“盛档”整理工作的熊月之教授,他惠然允许本书作者使用尚在内部整理中的“盛档”。
至于哪一项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大,则各人的评判标准可以不同。我主要是着眼于电报所带来的现代通讯,这种手段一旦被使用到现代媒体上,使人们可以瞬间得知远方的“新闻”,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就变得极其巨大了——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电报的发明催生了现代媒体。今天媒体当然可以借助互联网而获得远方的“新闻”,但在这件事上互联网只是电报的升级版而已。
□ 你的这个想法非常有价值,将电报初入中国时的情形,与今天手机/互联网在中国的情形类比,唯一的差别,只是今天中国比当时更安定,更强大,这也许是我们的有利条件;但也必须看到,我们要应对的对手,也比晚清时的更强大了。那时世界上并没有今天美国那样一家独大的超级霸权。何况在互联网方面,今天美国的一家独大情形,远比当年英国的霸权更厉害。
这么说来,研究当年电报引入中国的史事,居然能够对当下和未来中国的互联网安全问题提供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借鉴?若当真如此,这将是“以史为鉴”的一个鲜活案例,也将是本书的一个重大现实意义——也许连作者本人在写作此书时,也未必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即使如此,作者也可以在后续研究中有意识地关注这一点。
《电报通信与清末民初的政治变局》,史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定价:3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