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新版前言

标签:
武王伐纣夏商周断代工程天文历史年代学 |
分类: 二化斋书前书后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
江晓原作品集·甲编
《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新版前言
江晓原
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重要专题的综合性成果,《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初版于2000年,完稿至今,转瞬已将15年。
当年我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领导着当时国内唯一的天文学史研究组,天文历史年代学本来并非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我和我的团队接受“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任务,是出于工程首席科学家席泽宗院士的指派。
工程对我们团队的工作非常满意,并给以高度评价——2001年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联合颁发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就是颁发给我们团队的,证书和奖状都经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送交到我的手中。新华社为我和我们团队的工作播发了全球通稿,海内外媒体对我们的工作成果作过大量报导和后续采访。《回天》则被视为天文历史年代学的经典作品——至今尚无同类作品问世。
也许可以令人稍感欣慰的是,15年来,我还没有在任何严肃的学术刊物上见到对我们团队当年的结论——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4年1月9日——提出商榷的学术文本;赞成我们结论的学术文本倒是见过,例如陈奇猷教授有题为“读江晓原《回天》后——兼论周武王何以必须在甲子朝到达殷郊牧野及封微子于孟诸”的论文,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1期,其中称我们发表上述结论的论文“证据确凿,所定日期令人信服,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重大贡献”。
我自从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之后,就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放在系的建设及教学科研上了,我个人的学术兴趣也延伸到了科学政治学、对科幻作品的科学史研究等方向上去了。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升格为学院,这不仅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也是对我们此前十多年工作的充分肯定。
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很快在我的学术活动中划上了句号——当然我仍然会适度关注这个领域的新进展。通常,一个学者不可能一生只研究一个课题,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研究领域的拓展,学术兴趣延伸或转移到新的课题上几乎是必然的。这种延伸或转移,有时是不知不觉的,有时是身不由己的,有时则是欣然喜悦的。
值此《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新版在即,我回顾往事,回顾此前做过的研究课题,也是欣然喜悦的。这一点,我想我昔日的团队成员、本书的合作者、我现在的亲密同事钮卫星教授一定有同感。
新版修订了少数初版误植,抽换了少数插图,内容保持原状。
江晓原
2014年8月2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