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1:让我们明天准时上班

标签:
玛雅文化末日历法神秘主义天文学文化 |
分类: 南腔北调专栏 |
载2010年8月6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95)
2012.12.21:让我们明天准时上班
□ 江晓原 ■ 刘 兵
□ 这个题目已是老生常谈——说实话我已厌倦谈论这个话题。去年影片《2012》上映前后,我接受了记不清多少次媒体采访,最后《中国国家天文》杂志的编辑孙小姐向我约稿,我脱口对她说:建议你们取消这个题目吧——你们杂志怎么也要登这种文章?孙小姐温婉地笑笑说:是我们领导安排的呀。这时我终于明白了当代“大片”营销对媒体的强大作用,任谁——哪怕是杂志主编——也是身不由己的!结果是,2010年第1期《中国国家天文》主打栏目是“《2012》启示录”,头一篇文章又是我写的。
从那以后,对于“2012”话题我改变了态度——反正总是要谈论这个话题的,与其让鼓吹神秘主义的人去谈,还不如让我从“宽容的科学主义”立场来谈呢。
关于“2012”的书,借着“大片”之势,当然已经出了一大堆,绝大部分都免不了神秘主义色彩。这次的契机,是因为收到了一本相对比较有意思一点的书。所以打算将你也拖进来“未能免俗”一把,谈谈这个话题吧。
但这次促成我们谈这个话题的由头,却是一本专门讨论2012问题的书。从书的宣传包装和介绍等方面来看,似乎是一本严肃地讨论这一话题的书,不过,既然你对此问题已经想过那么多,又谈了那么多,我倒是很想先听听你对这本书的基本评价和定位。也就是说,这本书的说法在你看来是否可信?是否专业?毕竟,现今大多数谈论这个话题的书,如以学术的标准来衡量,似乎都是颇为值得怀疑的。
□ 确实如此。本书的“作者简介”中说,作者“是2012理论的先行者,此前已就这一话题写了9本书。……他也是第一个指出2012年与地球、太阳、银河中心成一直线时间巧合的人”。这种简介套路就有着浓厚的“民科”色彩和畅销书色彩。这段简介也恰如其分地暗示了本书的定位——迎合了神秘主义话题的“民科”作品,但是态度比较认真,社会效果也是有益无害的。
我之所以认为本书“社会效果也是有益无害的”,主要基于如下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一般性的,即我经常说的“伪科学具有娱乐功能”,而我向来不主张对伪科学斩尽杀绝,只要伪科学不侵害公众利益,不造成社会伤害,让它有时娱乐娱乐公众,并无不可。
第二个理由是基于本书的结论。本书主张2012.12.21.并非“世界末日”,这种合乎常理的观点,即便仍然富有伪科学和神秘主义色彩,显然也比相信真有“世界末日”的观点要更有益于世道人心。
其一,作者在书中对于玛雅历史的讨论是否专业,或者说,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其二,如果不是以当代科学(天文学等)的标准来评判,而是以像玛雅文化等非西方当代科学的立场来看,在作者所谈及的各种说法中,哪些可以成立?其三,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当“地球、太阳、银河中心成一直线”时,会有什么物理效果出现吗?或者,为什么人们会对此类现象有着特殊的恐惧呢?
□ 首先,按照现有的天文学和物理学知识,这个被当作本书作者首先发现的“地球、太阳、银河中心成一直线”的天象,一点也不神秘。真的到了2012.12.21.那天,世界将还是这个世界——这种直线不会对地球产生任何具有物理意义的作用。所以第二天我们还得准时上班。事实上,对于太阳系这样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来说,要凑巧看到若干个天体形成某种直线、十字、三角之类的几何图像,机会是相当多的。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几何图形都没有什么科学意义,所以天文学家不会把它们当回事儿。
其次,你的前面两个问题,老实说,我没有把握回答,因为我不是玛雅文化的专家。尽管关于玛雅文化的书籍,我也收集过相对比较严肃的若干种,但是你的问题,我想只有真正的玛雅文化专家才能正确回答。
不过我可以尝试指出一点:我披阅这些书籍所得到的印象是,关于玛雅文化研究,至今仍是一个缺乏明确学术规范的领域。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引文注释之类的形式规范,这种规范认不少“民科”也会遵守(不过本书却没有在这些形式规范方面做到“规行矩步”)。我是指学科内在的那些规范,比如经典文献的认定、基本概念的确认等等。就举本书中的例子,“长历法”(本书译作“长计历”)结束的2012.12.21.这一天,究竟是世界末日还是新时代的开始,号称研究玛雅文化的人就没有共识。
总之,玛雅文化至今似乎仍是一个神秘主义的狩猎场,许多爱好神秘主义的“民科”纷纷投身于此。本书作者应该也是其中一员。
《2012:史上最神秘日期背后的神话、谬论和真相》,约翰·梅杰·詹金斯著,钱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定价:3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