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互联网精英文化草根文化文化多样性文化 |
分类: 南腔北调专栏 |
载2010年7月2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94)
IT精英的草根自白——《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
□ 江晓原 ■ 刘 兵
□ 写下这个看上去有点矛盾的题目,是有原因的。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尽管它不够深刻。作者原本是在第一波网络狂潮中赚了钱的人,跻身于通常所说的“IT精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在“IT精英”圈子里混了一些年后,却渐渐开始反感这个圈子中普遍的“有知识没文化”——这当然不是他的表达,而是我在本世纪初已经使用过的表达,但他的意思正是如此。为此他决定写一本书来谈他这方面的思考。戏剧性的是,他一写书,立刻就五体投地向传统的文化精英们投降啦。
本书的“致谢”部分,译成汉语长达1700余字。在这篇“致谢”中,一个昔日的“IT精英”向传统的文化精英投降臣服的心路历程表现得相当生动。面对传统文化精英在文化上的优势,这位“IT精英”就觉得自己相当“草根”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 对你的问题,我前些时候恰好和朋友们讨论过。也许你的措词已经泄露了你的立场,你用了“矛盾”一词,这表明你既赞成“公众的参与,以及这种参与对精英文化的解构”,但同时对于本书作者所指出的那些问题也承认确有其事。
但是本书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立场,则认为“公众的参与,以及这种参与对精英文化的解构”并不是一种好的变革。所以在这样的立场上,你所说的矛盾也就不存在了。对于本书的这种立场,我是高度赞同的,主要理由如下:
你所说的这种变革,确实已经发生,并且正在被许多人盲目讴歌着。讴歌的主要理由,是认为这种变革给了公众更多的选择,因而文化将更加繁荣。在经济上,前些时候有很流行的所谓“长尾理论”(由于互联网近乎免费的广告,许多冷寂滞销的商品有望得到销售,而且其销售总额可以和最畅销的商品的销售额),与此也是异曲同工的。
但问题恰恰在于,由于“公众的参与,以及这种参与对精英文化的解构”所提供的空前增多的选择,使得传统文化精英的作品和声音淹没在“草根狂欢”的喧哗声中,事实上不仅对文化的繁荣没有帮助,相反还会损害文化——使文化低俗化。其实这就是波兹曼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中所担忧的,赫胥黎在他的幻想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所预言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导致的变革呢,现在互联网正在让波兹曼担忧的情形愈演愈烈。
我的意思是说,作为本来就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我当然理解他们的担忧,也反对将精英文化以任何方式毁灭。但作为有反思意识的学者,又不应只是固守和过分夸大精神文化并将其作为唯一了不起的重要的东西。近些年来学术发展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倾向,就是越来越重视平民文化(也即所谓“草根文化”)的意义。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平民文化的显示度大为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其与精英文化的抗衡力量,但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因其壮大而消灭了精英文化。另一方面,也正像我们都曾注意到的,在当下的发展中,精英文化的持有者们及精英文化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用传统的立场来看,也可以说有其“不争气”的当代特征。而这种不让人满意的情况的出现,当然也不能归罪于平民文化及其兴起和壮大。
因此,我的观点是,我们既应该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带来的平民文化的彰显而欢呼,又应该为当代精英文化的持有者们不佳的表现而忧虑,并应该尽各种努力来保持和发展精英文化。这样,形成一种多元的、平等的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的并存的和谐的局面,才是理想的情形。
□ 我一贯赞成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精英文化得到保持和发展的前提下,再看到“草根文化”的繁荣,我当然没有意见,因为这增加了(或至少不减少)文化的多样性。但本书作者所忧虑的是,如果互联网带来的“草根狂欢”淹没了精英文化的声音,或者让那些还没有真正领略过精英文化的人误以为,人类所谓的文化就只有这种“草根文化”,难道这样的趋势也是你赞同的吗?
如果你不赞同这样的趋势,那你将不得不承认,本书作者对互联网弊端的反思,仍然是有意义的。本书所例举的大量现象,都清楚地表明,上面所说的趋势正在形成——事实上是已经形成了,这确实是令人忧虑的。
与此同时,更让人担忧的,也许却是精英文化本身。我们都清楚地看到和体会到学界在商业化和功利化的诱惑下的严重“堕落”,如果那些精英们自己无法保持精英文化的水准,那么当然会在与草根文化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对于精英文化的拥护者、欣赏者和倡导者们来说,与其去抱怨和干预在过去未得到充分表达而且本应有其一席之地的草根文化的发展,还不如奋发自强更来得实际。
《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美)安德鲁·基恩著,丁德良译,南海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定价: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