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晓原:让科学焕发魅力

(2010-08-17 12:04:56)
标签:

科学史

科幻

反科学主义

电影

文化

分类: 年年岁岁一床书

载2010年2月11日《新华书目报》

 

江晓原:让科学焕发魅力

 

本报记者 王艳

 

  

  之前一直以为,进行科学类研究的人,不但其人巍巍也如高山,让人只能仰视;其作也必定深奥如大海,非我辈凡庸所能研读。然而江晓原不但轻易消解了我之前对于科学的种种畏惧,且让我这一生中第一次有了进一步一亲科学芳泽的愿望——原来,这世上的许多我们视为畏途而敬而远之的学科,如果有人用另一种生动的表达,娓娓道来,非但不会拒人千里,反而会产生出一种奇特的吸引力。

 

 “好古成癖”是为“不务正业”

 

  学文出身的我,居然首先在江晓原鲜活灵动又文采斐然的文字面前被大大折服了——这样一位“纯理科”出身的学者——天体物理专业,其文学功底之深厚,其对文字举重若轻、信手掂来的随意,俨然不输于现在任何一位文学专业的硕士博士,这实在让人深感着迷的同时不由生出一种一探究竟的冲动。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天才?

  当然不是,江晓原笑着答疑。事实上,如果我们循着江晓原早年的读书路径往上探寻,就会发现,江晓原今天的在打通文理分野上所取得的成就,无非再一次证明了“天才出于勤奋”这一命题。只不过在当时,他的这一“勤奋”在诸多理科同学们看来,俨然是“不务正业”。

  江晓原称自己“好古成癖”。虽然有一个纯理科的“出身”,但天生的兴趣却是在文学历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之类的玩意儿上。他除了大量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还曾热衷于书法和篆刻,读过相当数量的书法作品和印谱。他的兴趣在那些“不务正业”的方面似乎更强烈、更浓厚。即便是读大学时,他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热爱亦从未因学业的转换而稍有消减,反而利用了大学校园中难得的读书机会,愈发地把这一热爱发扬光大。那时大多数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只有十几元,他却常常因每月中拿出20多元去购古典文学作品的壮举,在一帮有志于天文学科学的理科生中成为一个知名异端,闻名于校园。因此,我们现在也能够知道,那个让他闻名上海滩乃至全中国文化界的“老猫的书房”绝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而是他多年点点滴滴积累而成。

  江晓原爱猫,他常自比为一只老猫,或者希望自己来世会变成一只猫,“在午后斜阳的书房中,一只慵懒的老猫在那些藏书和影碟中倘佯着,蹲坐着,思考那些古往今来稀奇古怪的事情。”关于这一场景的想像,既诡异,又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奇特魅力——一个人不在了,他日积月累费尽心血购得的藏书还在那儿,他精心营造的书房还在那儿,空荡荡失去了灵魂。但如果那书房主人的灵魂寄存在一只老猫的躯体中,日日守着这堆书,望着夕阳沉思,那么这书,这书房也便有了永恒的灵魂。

 

 “反科学”乃为推广普及

 

  说起江晓原最著名的一个理论,或者他近些年来一直尝试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反科学”,或者准确点说,应该是反对“唯科学论”,而他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只是“避免把科学知识凌驾于其他知识之上”。对社会上科学凌驾于人文之上的现象,他表示了极大的不理解——实际上学文的和学理工的本来都有一些让对方看不懂的东西,那么为什么学理工的就可以这么傲慢,而学文科的就经常要自卑呢?在他看来,文学的这种自卑固然是没有必要的。但是,深究下去,这种自卑确实是有源可循的——它缘于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里有三大误导。而对这三个误导的一一解析,便成为他“反科学”理论的主要支撑。

  “很多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科学当然等于正确啊。”但在江晓原看来,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误导,只要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知道科学不等于正确。因为科学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进步的时候肯定就把前面的东西否定掉了,前面那些被否定掉了的东西,今天就被认为不正确。当初他提出“科学不等于正确”的时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驳,其中一种反驳的路径是,要求把被今天的科学结论取代了的部分从科学中拿出去,只要有一点今天认为不正确的东西,它就不是科学。那么科学还剩得下什么?(哥白尼也站不住了,牛顿也站不住了),就剩下爱因斯坦勉强站在那里,但是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又有一个新发现,爱因斯坦又不正确了,那么他又被从科学殿堂里踢出去了。而江晓原的反驳显然有力得多,他说:“要是这样的话,科学就将不再拥有它自身的历史,科学就只存在于当下这一瞬,此前一秒钟的都不是科学,这样的话就整个否定了科学自身的历史。所以这个路径是走不通的。”

  认为“科学技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则无疑是第二个误导。对于唯科学主义的“科学可以解释一切事情,或者说,只要给他们足够长的时间,他就可以解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这一命题,江晓原一针见血地指出,归根到底,这只是一个唯科学主义的信念。这个信念本来是不可能得到验证的,实际也从来没有被验证过。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个信念是有害的。

  与大多数从事科学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不同,江晓原并没有仅仅把他的这一思想理论停留在学术阶段,而贯穿于他写给各大众媒体的长长短短的文章之中,我们可以以他的书评、影评之中,随处见到这一思想的表达,比如《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反人类、反科学的〈阿凡达〉》,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阿凡达》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反科学电影。但同时认为,《阿凡达》的“反科学”在眼下更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罪行——他甚至认为,卡梅隆能搞出这样的《阿凡达》,表明他有思想,而且跟得上时代思潮。从他一系列的努力中,我们感动地看到,江晓原正是试图用自己的努力,来扭转人们对于“唯科学主义”的迷信。而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科学态度。而他的这一努力,显然是极有意义的。

 

爱生活爱他人是为真性情

 

  当然,江晓原的科学思想,比如他在科学史领域的成就,他所谓又一个不务正业的成果“性学研究”,都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本人,却对学术之外的另一个江晓原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

  这个江晓原是什么样的呢?对于他的外貌,有人用了“相貌清奇”一词来形容,而相貌清奇的江晓原的内心却是一个“活色生香”,如他文章一般鲜活生动的人;而绝非我们惯常对学者们的幻想——一味沉迷学术、心无旁骛,毫无趣味可言。

  江晓原的这种鲜活生动当然不仅体现在他所写的那些精妙文章之中。生活中的他,是一位兴趣广泛,爱好丰富,对一切的美有着敏感感知与追求的人。他爱妻子,爱女儿,也爱美女;热爱中国的古代文学,喜欢西方的哲学著作,却也不排斥卫斯理的通俗小说,尤其对各种电影大片有着非同寻常的热爱。

  我想他是喜欢美女的,显然他自己从不讳言这种喜欢。他说到某某编辑,某某友人时,从他的语气中,往往可以判断出其“美女等级”。比如,他有时称某位“美女编辑”,有时称某位“优秀的美女”,有时称某位“极其美丽的女性”,总之,首先注意的是对方的性别属性。但他对美女的喜欢,却是坦荡的,是建立在对女性自然属性的一种尊重与欣赏之上。然而比起爱美女,他更爱真情。鲜活生动的江晓原让人有一种亲近的愿望,而情真意切的江晓原却让人亲近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敬意。

  江晓原的多本书中常见人物记叙,而能入他笔下之人物往往并非名人大家,唯一些爱书的知音而已。

  编辑周雁,因为《南腔北调集》与江晓原成为知音,然书集未出她却离开人世,此后的江晓原“每次和刘兵在网上对谈时,都会想到周雁”。2007年,“南腔北调”前4年的结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即《南腔北调——科学与文化之关系的对话》,书中作为“代跋”,收进了一篇回忆周雁的文字。

  江晓原还多次提到,有一个落魄的书痴L。“L既不治学术,也不是自由撰稿人,因此他所聚的那些书,对他的谋生几乎没有任何直接帮助。据我看来,他买书、聚书、谈书,纯粹只为享受其中的过程。”但江晓原却与他成了莫逆之交,他敬重L,认为“像L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爱书之人——他的爱是毫无功利的。”江晓原更会担忧着L的生活,“他因为爱书,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他的正常生活,……我真希望,在茫茫人海之中,还有一个和他天生一对的女书痴,在什么地方等着他。”

 

江晓原印象

 

韩建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江老师的四点印象

  江老师人非常好。作为他的弟子,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江老师心胸非常宽广,即使有人对他责难,他却很少动容,更不会与人争执;

  二,他思想深刻,对问题往往能有非常深入的见解。很多见解,往往能够给人启示;

  三,他为人极其平易,没有架子。跟弟子之间没有任何的师生界限,非但没有老师的架子,有时反而会混淆了师生关系;

  四、是江老师生活的规律及他生活的井然有序。他是一个随性的人,做事许多时候往往兴之所致,便会去做。但他管理起生活却是非常有条理,资料整理井井有条。

 

王洪波(《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执行主编):一个好玩的人

  工作之外的江晓原给我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好玩”,他兴趣广泛。他虽是学天文出身,却对中国古代文学极为热爱,功底非常深厚。他生性好奇,对许多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既会沉迷于《西厢记》,也会试图去了解星座。他研究性也完全是从好奇与兴趣出发。

  江晓原本质上是个古典文人,他对很多事情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都有中国古代文人的潇洒,平和,有据。他喜欢自由随性的生活,不重名利。写作与研究,往往只从兴致出发。他的另一个特点是论文做得非常生动。有人甚至说,可以把他的学术著作当作小说来读。这固然有点儿夸张,但是如果你找一本他的专著来读,就会发现,他的行文之生动流畅,确实有别于一般学术著作的呆板枯燥。而他的这种风格乃是天然而成,绝非刻意为之。

 

刘佩英(编辑):好作者,好导师,好朋友

  因为书稿的关系,跟江老师有比较多的联系,作为一个编辑,能够有江老师这样的作者,是一件幸事。因为他不仅仅是个好作者,在对选题认同的基础上,他还会成为你的好朋友,好导师。在选题上,他会和你一起探讨如何把选题进一步完善。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他在精通专业之外,对出版业也有非常深入而准确的把握,能带给编辑很多启发,从而帮你进一步完善选题的思路。

  生活中的江老师是个非常有情趣的人,他不但对生活对工作有非常深刻的见解,而且很善于用贴切和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让人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跟他的交往是非常愉快的。

 

若水(记者):老江是个藏书家

  圈内的人都知道江晓原是个爱书如命的人。江老师至今藏书已有3万多册,在整个书房内,已是半壁书山。为了能够放下这些书,且要能够准确找到书的位置,江老师可是费了不少心思。他专门跑到档案馆取经,然后,做了一个专业“滑轨书架”,该书架很是精巧,能来回滑动,且便捷而节省空间,这让他很是得意。

  不要以为江老师是搞科学史的,就猜测他的藏书中科学史书籍一定丰富。恰恰相反,他的藏书颇有些“不务正业”。他的书从古代文学衍及现当代,从亚洲历史横贯西方学说,丰富得令人眼花缭乱,对悬疑类、科幻类的小说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就是自己专业的书很少,珍本之类亦不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