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SHC之旅·香格里拉篇(连载四)

(2008-05-07 09:44:37)
标签:

香格里拉

高原反应

科学文化

科普

娱乐

文化

分类: 年年岁岁一床书
原载“SHC频道”(www.shc2000.com
 
SHC之旅·香格里拉篇(连载四)
 
西门先路
  

9月19日(星期三)

  清晨出发至黑龙潭公园──原是当地土司的后花园。

  接着前往云杉坪,需坐缆车上去,而游客云集,上行缆车要排队两个多小时,下行也要排队一个多小时。如何消磨这将近四小时的排队时间?四人主要做了一件事,后来被名之曰“帮助B记者戒烟”。

  事情起于Y教授注意到B记者近来烟瘾颇重,而他早先并不抽烟。Y教授遂提出一个理论,谓:一个先前不抽烟的成年男子,忽然抽烟且上瘾,一定是他生活中发生了某种问题,比如苦闷、忧伤、为情所困等等。M副总编与H记者附和之,群向B记者劝诱。这原是一个常见的谈话游戏,想引诱B记者“自曝隐私”──当然绝无恶意,且以B记者之敏慧,也不可能轻易上当。但当B记者说他直到现在还会不时梦见少年时代的梦中情人,而且醒来会为之流泪(!)时,众人都被深深感动。几乎就在一瞬间,他们的心态从游戏转为真诚。此后大家谈论爱情、人生和社会,前尘往事,各抒己见,俱极诚恳。B记者动人故事净化心灵之功,不可没也。

  乘缆车到达云杉坪时,下起了不小的雨,而云南虽号称四季如春,却是“一雨就成冬”的,一下雨气温骤降。M副总编就买了四件雨衣,既可防雨,又可保暖。众人穿上,却发现雨衣带有某种巡警的标志,而且众游客中再无别人传这种雨衣,结果远远望去,四人好像是当地的治安人员。后来H记者和M副总编竟利用这身“皮”排解了一次游客纠纷,使一伙到处插队的人不逞而去。

  午餐被安排在一个东巴文化的博物馆内进行,质量很差,众人颇有怨言。M副总编抱怨在此种阴森森的场所进餐,胃口大受影响。此后几天他胃口一直不好。其实饭菜不可口固是重要原因,但高原反应也难辞其咎。相比之下,Y教授此行中一直保持着比其余三人更正常的胃口,为此他颇为得意──他认为他来自上海的温柔乡,本来更有理由坏胃口。

  午餐后再次前往丽江古城──因为昨晚夜游无法拍照,大家要求再去补课。四人皆表示将来如有机会要重游丽江古城。

  接着又长途行车前往中甸──迪庆藏族自治州州治所在,海拔3300米。途中Y教授和M副总编又将昨天策划的两个图书选题进一步深化,信心倍增。晚上到达中甸,入住千湖宾馆。众人都关心美国的行动,但宾馆电视线路出了毛病,基本上无法收看,报纸也买不到。

  M副总编和H记者开始出现轻微的高原反应,但尚无大碍。

 

9月20日(星期四)

  从各方面来说,都是值得详细记录的一天。

  清晨出发前往碧塔海──那是一个高原湖泊。众人先坐车上到海拔约3900米处,然后步行下山约五里,到达湖边(海拔3339米,有一石碑标明此值),那里有一个小小的热闹去处。然后有两个选择:步行登山回到公路上海拔3900米处,或由另一条路“坐马”回去。

  在步行下山途中,产生了此行中另一个香艳旖旎的话题。M副总编在路上看见了16日晚上来访之女记者Z小姐,唤之,但Z小姐正与人交谈,未听到,这时却有另一位女士和M副总编打招呼,双方停下亲切交谈了一会儿。别过后,两位记者就开始拿此事开M副总编的玩笑。M副总编告诉大家,这位可爱的女士就是抒情女诗人Z女士,“她曾送我一本她自己的诗集,书名是《一缕情丝一场梦》。”此后众人就常将“一缕情思一场梦”挂在嘴边,因为这句话实在颇为有用──详见下文。

  雨后泥泞,路不好走,且高原反应使人乏力,M副总编与H记者自度无力步行回海拔3900米处,遂选择了“坐马”──骑在马上,由藏人拉着马而行,每人付费25元。Y教授和B记者则选择了步行。结果二人途中虽有气喘等登山时常见情形,却未有任何不正常状况,反而先至目的地。待M副总编与H记者上来会合后,言二人途中对Y教授和B记者步行成败的判断:M副总编认为Y教授既坚定选择步行,想必胸有成竹才会如此,H记者则表示了“谨慎的悲观”──毕竟Y教授比他年长15岁。

  Y教授颇为兴奋。因他平日不作任何锻炼,四体不勤,整日就是与电脑和书本打交道,原先他认定自己是不可能去西藏的,而经此考验,表明至少去拉萨是可能的了。事实上,他在整个香格里拉之旅中没有发生任何高原反应。至于他为何能够如此,想必平时别有养身之道,非外人所能知也。

  下午至一处草原,也有藏人所开商店,出售玉小挂件之类的旅游商品。Y教授为其女儿购一小玉虎。砍价至20 元成交。

  接着前往噶丹·松赞林寺参观。该寺为迪庆地区最大之藏传佛教密宗寺院,号称“小布达拉宫”。寺正在扩建中,有一大殿尚未完工,内宗喀巴金身新成。各殿点着少量电灯,俱极昏暗,但尚无阴森感觉。寺内不让摄影,使Y教授大失所望——他昨晚特意将数码相机充足了电,原准备在寺中大拍特拍的,结果全无用武之地。

  四人随众游客往见一活佛,活佛坐黄布帐幔中,以一经册轻击各人头顶,谓之“灌顶”(亦太容易矣);又对各人途中所购玉器等吹气,口中念念有词,谓之“开光”。并由助手(一藏族少女)以汉语对访客说一些吉祥如意之类的祝福语。访客布施与否则听便。

  晚上仍回千湖宾馆住宿。M副总编因明日将离开中甸,遂将上午出发时租借以备不时之需的氧气袋退回宾馆小卖部。氧气袋其实根本没有被使用过,但25元租金却一分也不能少。众人在此处买了藏银所制转经筒(每个25元)。B记者买了一点瓜子之类的零食。Y教授注意到此处的瓜子就是他在家中经常吃的那个品种,当然价格贵了50%。

  回房后,众人度过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夜晚——他们经历了一次真正的头脑风暴。B记者、H记者的两部采访机同时启用,他们约定共享今晚的采访资料。讨论的要点包括:

1、“科学文化”的界定问题

  Y教授发表他对此事的见解,认为目前不必对“科学文化”作明确界定,让它保持开放的概念,可以有多种理解,如:将科学视为文化的一部分、将科学本身视为一种文化、或是理解为科学与文化的结合。还可以有更多的理解,比如M副总编所建议的“以文化的方式宣传科学”等等。

  Y教授后来又想到,“科学文化”的界定问题,在形式上和“香格里拉”的位置问题有相似之处。这块传说中的人间乐土到底位于何处,虽然迄今也没有人能够明确指出,但是大家似乎又都有共识,大致就在滇西北迪庆高原藏区一带(只有那里的旅游业以“香格里拉”为号召),绝不会有人到——比如说北京城里——去找香格里拉。

2、“科学文化人”的构成

  Y教授回忆说,大约两年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刘钝教授就曾指出,如今已经有一些学者,主动走出学术的象牙之塔,走向公众,为我们的文化注入了科学文化的因子和气质。虽然这样的学者数量还很少,但他们的能量不容小视。刘所长断言,一个科学文化人的群体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由于在“科学”和“文化”这两个领域,“进入门槛”是不同的,前者高而后者低(当然“进入”和“精通”是很不同的概念)。因此照理说“科学文化人”主要应该从“科学”这头产生,这是合理的推测。有人认为“科学文化人”应该最可能从科学家中产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事实却是这种可能性迄今尚未见实现。

  “鸭嘴兽三思访真丛书”推出之后,关于“科学文化人”出现了一些讨论。有人对提出这样一种“人”的必要性表示疑问,理由是许多老一辈科学家也是很有文化修养的。但是清华大学的刘兵教授非常有针对性地指出:

  首先,科学家需要而且应该有文化,这毫无疑问,尽管目前的教育体制绝不有利于此。但并非科学家有了文化就天然地成为科学文化人。在我看来,正如在你写的对江的采访中所谈到的,这里有两个层次:其一,是交叉的研究领域,科学家有文化,并不一定从事像科学哲学和科学史这样交叉领域的研究;其二,是普及的层次,科学家有了文化,也并不一定就会从事普及性的科学文化传播工作。因此,科学文化人是有其特指的,在目前固然有些特殊性,但即使在未来,在理想的情况下——科学家都有了文化,科学文化人也仍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功能。

  什么是科学文化人?大家的基本共识是,第一,他的知识结构具有文理兼通的特征,并且有足够的面向公众的话语能力——并不是写两篇学院派的论文在学报上发表就算,他的东西必须能够让同行专业群体以外的人愿意阅读。第二,他应该是行走在科学与文化“交界”上的,愿意并且实际上从事着一些“交界”性质的工作。

3、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生存发展策略

  众人谈到媒体对于某些学术的繁荣能够起很大作用,科学文化就是近年一个比较突出的例证。对于媒体来说,科学文化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对于科学文化来说,媒体的兴趣也是一种有力的支持。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初步形成了双赢的局面。Y教授对此又发表了一番夫子自道的高论,众人虽颇韪之,但考虑到这番高论目前还只适合在“圈内”共享,故暂不对外披露。

4、科普出版之新阶段

  B记者认为,目前科普出版较之过去有了长足的发展,比以往也热闹了许多,但他本人持比较悲观的看法。理由是,从经济上看,长期以来“赔本赚吆喝”的情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从出版内容上看,科普出版在最近几年中基本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创新能力的钝化,使出版选题大量“撞车”。科普出版难有突破,部分出版人感觉很难走下去,甚至萌生了去意。而更多人担心,在经济的巨大压力下,现有的科普出版人还能坚持多久?

  M副总编近年对于科普出版理论思考颇勤,已经发表了好几篇颇有份量的文章,他认为,原创科普图书目前正处于转型、探索的阶段,其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就是科学文化。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单纯介绍科学知识(客体)向介绍、宣传科学主体(科学单位和科学人物)转变;另一方面,科普出版物应该走人文化的道路。他说到激越处,语言也越来越诗意化: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微薄努力,呼唤科学文化新时代的到来……。

  M副总编又表示,科普出版虽热,但很少有发行量很大的。他认为这主要是在发行体制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没有专门针对科学文化圈读者的发行机构,科普图书一直没有作出有效的市场。B记者也感到,很多科普图书在营销策略上是粗放式的,比如很多科普图书一开始推出时都很热闹,但很快就进入了惯性的阶段,而不像一些其他类的图书自身不断能创造出亮点,高潮不断,始终吸引读者的目光。

5、科学明星与科学土壤问题

  Y教授先对科学家的形象问题大放厥词,谓:在“科学普及”的大概念中,本来对科学家的介绍和宣传就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媒体多年来对科学家的宣传却非常偏颇——他们通常被描绘成戴着眼镜的(近年又加上一定是穿西装打领带的)书呆子,语言乏味,毫无情趣且不去说,更要命的是,他们总是被描绘成只有奉献,没有享受的受难者。不是英年早逝,就是抱病工作,住在简陋的小房子里,拿很低的工资。仿佛科学家不受难,不受穷,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能“高大”起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在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中,那些贪官污吏,犯罪分子则总是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想想看,前者之受难也如此,后者之享乐也如彼,欲广大公众尊敬、热爱科学家,岂可得乎?久而久之,有的人认为科学家就是一群傻瓜,有的人即使承认科学家可敬,但在下意识里则下定决心自己不去当、也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当科学家。

  关于科学土壤,众人都认为,科学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没有文化的土壤,科学也“长”不好。这种“好的土壤”包括对“无用”的东西的欣赏、对科学的尊重、以资助科学为荣等等。

6、科学·学术之娱乐价值

  B记者想起一件事,他在报纸上看到报道:近来十分火爆的Discovery节目在北京做宣传,当被介绍说“Discovery”是著名的科普节目时,“Discovery”的代表马上纠正:“Discovery是大众娱乐节目”。这种名词上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对科学在认识上的差异,在我们传统的意识里,科学和大众娱乐似乎是无法联系在一起的。

  科学实际上是有娱乐功能的:有人给你讲一个科学的故事,你觉得有趣,通过这个故事,并不是要让你以后选择当科学家,也不是要解答你的具体的什么科学问题。Discovery就是在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20年前《物理世界奇遇记》风靡一时,就是因为它通过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故事,把物理学的娱乐功能开发出来了。当然,在娱乐的同时还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头脑风暴持续到次日凌晨1点30分。四人都感到大有收获——当然是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而言。Y教授和M副总编回房之后,H记者、B记者继续处在兴奋状态,头脑中风暴仍不平息,又热烈讨论至3点多。其要点为:

7、科学文化书籍之读者定位问题

8、媒体对科学文化宣传报导的策略问题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