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艳遇:异域购书篇

(2006-11-28 13:31:15)
分类: 年年岁岁一床书
载2004年8月5日《科学时报》
 
艳遇:异域购书篇
 
江晓原
 

  异域购书,常有艳遇――当然这艳遇非那艳遇也。
  柏林有一座著名的色情艺术博物馆,我1998年在德国时曾去参观,那时我就希望有一本该博物馆藏品的精选图册,可惜当时这样的图册还未编出来。几年后,有一天和一位美丽非凡的女士在里斯本闲逛,路过一家不起眼的书店,我忽然动念要进去看看,随意四顾之下,在一个玻璃柜子的最上层,这本我期望中的图册赫然在焉。难道,已经有人将它编出来了?我让服务员小姐将此书取下,一看,果然是刚刚出版的、专为那座博物馆所编的藏品图册,而且是英文的(葡萄牙书店中的书绝大部分是葡文的,我看不懂),赶紧买下。付款时,那两位服务员小姐相互偷偷做了一个鬼脸,但被同行的美丽非凡的女士看在眼里,出店门后,她悄悄对我说,那两位服务员小姐会不会认为我们是不正经之人?我说也可能吧,但这无所谓,关键是好书到手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阵我在香港城市大学讲学,颇为游手好闲,每天晚饭后就到大型商场“又一城”中的那家“叶壹堂”书店消磨时间,买了许多台湾版的书,诸如《普希金秘密日记》、《蒙马特遗书》之类。还有一次在香港另一家书店,见到一册《春梦遗叶》――是海外一位中国春宫图收藏家的藏品画册,也我久觅不得之物,标价450港币,我就拿着书前往付款,不料营业员对我说,对不起,这本书我们标价标错了(自然是标少了),我要去请示经理。我只好等他请示完了再说,一会儿营业员回来说,经理指示了,仍按现在的标价售给你。接着他就往陈列橱窗修改标价去了。
 
  异域购书经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日本。
  在京都河源町四条一带,有一些旧书店,通常只有一开间门面,店员只是一个老头或老太(很可能就是店主)。有专卖色情文艺(书籍、录相带、唱片等)的书店,有的门口写着“未满十八岁者请勿入内”。我们所住旅馆隔壁就有一家,每天从上午十一点营业到午夜十二点,读者的密度大致与国内一般书店相仿,倒也生意不断。若大店堂从来只有一个店员支应。稍正规一些的书店,如五条通り上的“都堂书店”,则各种书籍都经营。
  真正领略日本书业之繁荣,是在东京神田区。
  根据一位日本警察给我的《神田古书店名簿》(日语中“古书”或“中古书”皆旧书之意),当时神田地区共有旧书店136家,每家各有特色。另有神田地区的新书店和出版社30余家。这些书店主要分布在靖国通り(中文可译作“靖国大道”——此大道向西一直通到靖国神社)两侧。堪称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
  较大型的新书店,所陈列的图书品种之多,国内书店无法望其项背——因日本书店无论大小新旧,每种图书都只陈列一册,顾客每买走一种,店员立刻去添上。不象国内大型书店一种书总是陈列十数册甚至数十册,结果同样的营业面积,所陈列的图书品种不及国外的十分之一;而且这样一来,某种图书售罄,店员也往往不知立刻去添补。书店的管理水准,通过这一问题高下立判。
  我在神田花了两天时间,大约转了五六十家新旧书店。日本的书价,与日本一般人的收入(大约是上海的十倍)相比,实在是很便宜的。如果考虑到印刷和装帧的精良,以及国内近年书价的大幅上涨,有些书的绝对价钱也已经与国内持平。
  靖国通り两侧更多的是旧书店。各家的经营品种各有侧重。旧书店多数规模较小,但亦有气势不凡者。如一诚堂书店,专卖西文书(日本人称为“洋书”),店堂宽敞高雅,楼上楼下,但见四壁图书满架,间有大幅油画装饰,始终回荡着轻轻的西方古典乐曲,营造出一派“西化”氛围,购书环境极好。有店员五六人,这在旧书店可算规模很大了。书柜陈列有二百年前的全套不列颠百科全书,特别标明“请勿触摸”,标价6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万6千元)。又如一家专营浮世绘的书店(可能是原书房,未能确记,因专营浮世绘的书店有好几家),楼上专辟一间净室,窗明几净,且有一张很大的书案,供顾客展阅所陈列的大型浮世绘作品之用。更兼室中由一位文静而美丽的小姐打理,购物环境可称绝佳。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室中另有一列橱柜,标明“本柜所陈列图书为参考书,不供出售。顾客如欲阅览,请征得店员之同意”,我出于好奇,征得小姐同意,将柜中图书搬出浏览了一通。原来那店主因为经营浮世绘,已经进而向浮世绘研究者发展,几乎一切与浮世绘有关的书籍——甚至仅仅是形式上有关,例如现代人创作的以历史上某浮世绘画师为主人公的小说、戏剧之类——都在收集之列了。
 
  好书之人,如有机会前往异域,通常都会以购书为乐事之一。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认识也有相当大的演进。80年代初次出国时,因中国人还不富裕,我辈书生,常感囊中羞涩,见到好书,经常是犹豫再三,仍是无法购买。进入90年代之后,囊中羞涩的问题逐渐解决,这时我对在异域购书有了一种理论,用来为自己的购书行为提供理由:
  由于异域的书价通常仍较国内为贵,这些你看中的好书,是不是值得购买呢?这时我考虑机会成本――假定这本书你在国内无法买到(至少估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买到),那你要是千里迢迢到此处――比如说里斯本――来买,需要多大的成本啊?如果一本书在国内绝对买不到,那你如果不出国,它的机会成本就是无穷大;现在有人为你买单,已经将你请到此处了,这方面的成本已经等于零了,书价贵一点,又有何舍不得的呢?这样一想,掏钱就很爽快了。
  这种理论对于我非常有用,至少它经常为我免除遗憾,为我带来快感――当年因为囊中羞涩或因为掏钱犹豫,与有些好书失之交臂,回国后经常会遗憾;而现在勇于将好书买回来,到家后细细品味,击节赞叹之余,经常会为自己能在异国远方将好书买回而高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