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一日游1.戴村坝

标签:
旅游情感图片 |
村坝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水利枢纽、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戴村坝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境内,大坝横截大汶河,坝下为大清河。整个大坝为石结构,巨大的石料镶砌得十分精密,石与石之间采用束腰扣结合法,一个个铁扣把大坝锁为一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据史料及碑文记载,坝初建于明永乐年间。明成祖继位后,从各方面做迁都北京的准备。他首先考虑到江南物资北运,以供京师所需,“漕运之利钝,全局所系也”,因而决定治理大运河。当时从济宁到临清的运河地段多丘陵,地势高,“河道时患浅涩,不胜重载”。元代曾在罡城(今宁阳县境内)筑坝,迫使汶水南入洸河,流至济宁,再分水南北以济运道。但济宁向北至南旺一段,水爬坡上行,终因水势不足,时常干涸。在水流湍急、水面宽广的河面上建拦水坝是十分艰难的。宋礼等人征调大批民夫,动用无数能工巧匠,克服了道道难关,终于修成了一条长5华里的全桩型土坝,每遇重运,聚沙为堰截水南流,伏秋大讯任其冲刷。天顺五年(1461年)增筑培厚,此后连年增土培护,百余年未有大动。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总河潘季训在北端筑石坝,名曰玲珑坝。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尚书舒应龙在南端筑石堰防冲名曰滚水坝,中留石滩泄水名曰乱石坝,自此形成一道三坝连接的拦河石坝,明清后统称为戴村坝。大坝修成之后,拦汶水顺小汶河南下,流向南旺运河最高处,再分水南北。一般情况,三分南注,七分北流,即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说。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大运河便成了交通大动脉,每年从东南运粮米等物资数百万石,接济京师。由于土坝经不住大水冲刷,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开始,逐渐加固,至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加固成一道三坝连体的拦河石坝。自清代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道光二年(1822年)、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等183年间又8次屡加改建维修,维持漕运。民国期间漕运断绝,多年失修,经东平县县长史介繁申请,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进行了一次维修。1993年补充坝下根石150立方米,1996年大汶河大洪水后,戴村坝水毁工程较重,汛后抛根石1200立方米。1997年对工程进行整修。2002-2004年对溃口水毁工程进行恢复。工程竣工,汶河水至,戴坝虎啸奇景重现,激流飞瀑,长虹卧波,蔚为壮观。二OO四年先后出现三次较大洪峰,来水超过26亿立方米,为近四十年来最大径流量。在历次加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原有设计,逐渐形成修建后规模的戴村坝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