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靖远农业的命脉——沿黄八大自流灌溉水渠介绍

(2007-05-12 14:54:01)
标签:

靖远农业水利史话

黄河自流灌溉工程

八大渠

分类: 若圃漫谈

靖远农业的命脉

——沿黄八大自流灌溉水渠介绍

靖远是黄河上游一个重要的农业县份,黄河流经县域十个乡镇,过境流程154公里,居甘肃省之首,享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天下黄河富宁夏,甘肃黄河富靖远。

千百年来,黄河水滋育了美丽的靖远大地,追溯境内开田种地、引黄灌溉的历史,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明朝得到进一步发展。据明朝本邑人士王之升人所撰《监督吕公开田碑记》载,黄河北岸三角城一带“引水有渠,灌田有畦,说者谓即汉屯田故迹”,万历四十年(1612年),监收厅同知吕恒奉命来靖虏卫监督粮饷,“每怜地瘠民贫”,即“周览四境,遍历川塬”,组织民众先后在卫城以北自东向西黄河北岸九十余里内的三角城、蛇湾、寺儿湾、古城子等地垦田修渠,引黄河水灌溉,使大片荒滩变为粮田,自给有余,仓储充盈。这是靖远历史上引黄河水灌溉农田较为翔实的记载,当地民众大举兴修水利由此发轫。

经过明清两朝的不断开发利用,境内黄河沿岸的河谷滩地陆续得到垦种,在县域黄河沿岸,自明朝以来共修筑有八条引黄灌溉渠道,由西向东依次是复兴渠、靖丰渠、民生渠、恒丰渠、靖乐渠、永固渠、沣泰渠、发源渠,渠道总长180.9公里,自流灌溉面积共计75163亩。八大自流灌溉渠道将黄河水从上游引出,经过主干和支干组成的灌溉渠系,流入两岸的大片田地,在老百姓的精耕细作下,粮食自给有余,群众生活富足,呈现出繁荣兴盛的景象。可以说,八大渠道是靖远农业的命脉,托起了一方富庶的土地。

复兴渠,原名中和渠,位于平堡乡境内。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创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改为复兴渠。自乌金峡下峡口引入黄河水,渠口海拔高度1416.17米,灌区南北宽2公里,东西长20公里,总灌溉面积10375亩。

清道光年间,因黄河河床逐渐北移,原渠口被淤泥湮没,其后另行选址开渠引水,渠口下移。同治七年(1868年),黄河水位暴涨,灌区内大片滩地被淹没,其后又经洪水多次冲毁,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三十年(1904年)以及民国三年(1914年)多次重修,屡修屡毁。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甘肃省合管处水利专员王耀卿与靖丰渠工程处主任郝西庚实地进行勘察。三十四年(1945年),地方开明人士刘子元、苏景三等联合奏请甘肃省政府拨款重新开渠,在甘肃国际救济会美国援华委员会史米特的帮助下,经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勘测后决定再次开挖修建,整体方案由郝西庚设计,将引水渠口上移,延长渠道,扩大灌溉面积。三十六年(1947年)竣工通水,干渠长11.1公里,灌溉面积6400亩。1958年以后,历经多次修建,开挖支渠,灌溉面积达到万亩以上, 其中自流灌溉面积6343亩。

靖丰渠又名永兴渠,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巩昌府监收厅吕恒监修。位于靖远县北湾镇境内,自乌金峡口北岸开渠引水,总干渠长3.375公里,实际引水流量2.4立方米,整个灌区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2.4公里,总灌溉面积31900亩,其中自流灌溉1500亩。

清代雍正、光绪等年间,当地民众曾多次修筑堤坝,加固河防,但屡遭洪水毁坏,淹没良田。民国四年(1915年)成立靖远西区河工局,下拨款项实施河防治理工程,由兰山道尹孔宪廷监工,周仿成任局长,组织地方民众参加,并推选出被誉为“二十八宿”的水利建设带头人,推举李培清为靖远河工水利总理工务主任员,至民国六年(1917年)初步建成并收到实效,甘肃省省长兼督军张广建为李培清等二十八人分别题写“慷慨好义”匾额予以嘉奖。民国十八年(1929年),北湾五庄民众举荐头人自办水利,历时九年告竣,淤泥开发新滩地两千多亩。自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连续两年河水大涨,冲毁堤坝,后虽经修筑,但再遭毁坏。二十八年(1939年),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将靖远北湾渠堤工程申请上报中央经济部。三十年(1941年),组建成立北湾河堤工程工务所,后改为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靖丰渠工程处,由郝西庚负责,从次年开始动工,分步实施,兴建堤防、放淤、灌溉工程。三十五年(1946年),成立靖丰渠工程管理处,隶属于甘肃省政府。三十七年(1948年),撤销工程管理处,成立靖丰渠管理所及其农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自1950年起逐年实施建设工程,修筑堤坝,加固河防,放洪淤地,开挖支渠,修砌护坡码头,安装机械设施,靖丰渠建设取得丰硕成就,发挥出巨大的效益。1990年,靖丰渠改扩建工程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由省水利厅、“两西”建设指挥部以及市县共同投资,工程第一期完成投资400万元,改建总干渠、北干渠、抗旱泵房,兴建九处小提灌工程,至1993年七月完成竣工。

民生渠,原名永固渠,位于北湾镇中堡村境内,为黄河北岸河湾滩地自流灌溉区。据《监督吕公开田碑记》记载推算,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灌区依崖傍河,属黄河河套人工放淤而成。自寺儿湾开渠引水,渠道总长11.3公里,灌溉总面积2430亩,其中小提灌400亩,自流灌溉2030亩。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和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黄河水暴涨,民生渠两次被冲毁,大片农田遭淹没。1950年至1976年,先后改建延伸,渠口上移。其后又修建小提灌工程一处,建造抗旱泵房一座。

恒丰渠,位于黄河北岸糜滩乡独石村,属黄河一级阶地灌区。创建于清朝初期,自中堡村河湾码头下方开渠引水,主干渠道长8公里,流量0.5立方米,灌溉总面积2990亩,其中自流灌溉2200亩。

因渠口选址位置偏向下游,水渠高于黄河水位,致使不能正常引水。清道光年间,本地住户杨姓与联合民众,自小石缝子山咀下沿河修筑堤坝淤成新地,将渠口上移至小石缝子以西。光绪三十年(1904年)黄河暴涨,冲毁渠道,淹没田地。此后屡修屡毁,可耕田地逐年减少。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黄河再次暴涨,淹没耕地百余亩,所幸渠道未毁。由于黄河水位下降,1963年将渠口向上游延长,接至中堡河湾大码头下,解决了引水困难的问题,其后历年进行加固维修。

靖乐渠,又名旧地渠、源盛渠、源顺渠,1948年更名为靖乐渠,是县境内里程最长的自流灌溉渠道,通过县城北城区,贯穿乌兰、东湾两镇。自乌兰镇路家嘴开渠引水,延伸至东湾镇滋泥水,干渠道长28公里,有支渠十条,提水灌溉二十八处,灌溉总面积59601亩,其中自流灌溉17489亩。

关于靖乐渠的创建年代,民间口碑留传为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或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但至今未发现任何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据范振绪编纂的民国《靖远县新志》记述,引用乾隆八年(1743年)二月所立东湾子龙王庙碑文,以及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合滩均地清丈碑记,推断应创修于明末清初。引水渠口先后九次更换,逐渐上移,故而有九寻渠口的说法和记载。重大的维修举措有,一是清乾隆年间将渠道全程开挖,增大流量,并修建背弓、夹渠、倒流渠、外滩渠等主要支渠。二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甘肃身政府委派雒鸣岳设计施工,完成引黄(河)度苦(水河)工程,于九龙山下新开渠口,名为旧渠口。1977年将旧渠口向上游延伸一公里,掘开沙滩引水入渠,开渠口于路家嘴,即今人所谓新渠口。靖乐渠自民国末年至今,历经多次维修改建,劈山凿洞,延伸渠道,上移水口,兴建排洪闸枢纽工程,改建祖厉河倒虹吸管工程,解决了引水量不足和跨越祖厉河两大难题,发挥着巨大的效益。

永固渠,位于黄河北岸糜滩乡,与县城隔河相望,自黑驴漩嘴开渠引水,延至长尾滩,整个灌区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2.5公里,主干渠道分南干渠和北干渠,全长8公里,灌溉总面积15696亩,其中自流灌溉11164亩,为靖远水稻主要种植区之一。

明代正统年间创修,靖虏卫守备房贵带领民众在黑驴漩开凿石洞,引水灌田。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监收厅调中卫万世勋、张尚贤督修,指导当地居户金、黄等姓民众,筑坝开渠至长尾滩。至今,民间仍传颂有“金公开渠、黄公筑坝”的说法。历经明清两朝,曾多次维修加固,筑坝淤地,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和三十年(1904年)两次遭遇黄河暴涨,被严重毁坏,均予以修复。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黄河改道,原引水渠口废弃,乡里民众推举苏振甲主持、董廷宰等捐款开挖新渠口。1954年11月,动工实施河防护岸工程,修建围堤,砌筑护坡。1981年以来得到国家投资,历年进行维修加固,清淤改造,修筑码头,绿化河防。

沣泰渠,位于三滩乡,由沣泰旧渠与中原渠(又名边渠)于1952年合并而成。主干渠全长12.12公里,灌溉总面积19180亩,其中提灌3540亩,自流灌溉15640亩,为靖远蔬菜、水稻主产区之一。

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吕恒奉命监督粮饷来到靖远,巡视境内,见黄河北岸三角城一带地域空旷,闲置荒芜,宜于开垦,于是倾心擘划,实地踏勘,开渠导流,引水灌田,肇启靖远大兴黄河水利之先河。自此,黄河两岸阡陌纵横,林田交织,靖远民众仓储殷实,安居乐业。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经历司俞琏躬亲相度,凿山开洞,改移渠口,历时三年告竣,建成今沣泰渠大阴洞。同治及光绪年间,朱学诗、彭发基、任宗信等人倡议修筑堤坝,加固河防。宣统二年(1910年),地方有识之士吴锦江、李梦庚、陈颖川、崔仲灵等,集资入股,维修边渠堤坝。民国至今,历经多年维护改建,泄洪排淤,治理盐碱,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成为集农田灌溉、河防绿化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工程。

发源渠,原名永裕渠、仁义渠,位于靖远县境北部的双龙乡,创建于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为发源渠。主干渠总长22公里,灌区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2公里,灌溉总面积达到10900亩,其中自流灌溉5300亩,以水稻种植为主。

据民国《靖远县新志》载:“清乾隆四十三年,邑绅高吉世、张怀清、高宪等开渠,历十余年之经营始行竣工”。清至民国时期,先后被洪水冲毁多次,历经维修改建。自1965年以来,国家给予投资,地方民众投入劳力,修建河防,增筑坝堤,防洪设施日益坚固,耕地面积逐年扩大。

靖远境内黄河沿岸八大自流灌溉渠道,自创修开凿到配套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可谓艰难曲折,历史悠久,它不啻是黄河上游农田水利事业演变推进的历史标志,更是靖远人民勤劳智慧和劳动创造的时代象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