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讨沟通艺术的时候,有个问题会引起争议:在个人成功的因素中,人际沟通能力占据多大比例?我比较赞同国外研究的结果:85%的人际能力,15%的专业能力。我的理解是,这个比例并非意味着一个人可以不学无术,只要有会说话的嘴就可以走遍天下,而是在同等专业储备的基础上,谁能成功,就看他是否会说话了。
近期自身有一例:落实换车计划,看好的新天籁到了定车阶段。熟人介绍个熟人,H地日产四S店的业务员,路远一点,但是比我家附近的M店多三千元优惠,又给熟人的熟人一点业绩,何乐而不为?但是几次电话与该业务员联系,感觉不爽,特别是我说到:
“要不在你那买车,回这边上保险,将来也方便理赔?”
“在我这买车就在这上保险,我不是跟您说过吗?这边上保险那边也能理赔”
他什么时候说过后边的话?就算他说过,也可以换个方式:“您不用担心售后服务,无论在哪里上保险,任何一个四S店都是可以理赔的”,这样听起来就没有那么多教育或者谴责的味道了。
本来就舍近求远,还得听人家的不耐烦,就为省三千元?还不如在离家近的M店找那个挺热情的生人业务员呢!定车前一天晚上,我改了主意--放弃熟人的熟人,选择与生人做这单交易。结果优惠的幅度也不低。
能说明问题吧,不注重与人沟通,煮熟的鸭子也会飞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