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老外”是亲近,还是不礼貌?
讨论沟通技巧。说到身体语言具有超越语言、国界的作用,提及中国人在国外的有趣经历: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只得用连表情带比划地与老外交流,有时动作也会有岐义,例如演员方青卓在找WC时,就被人领到了卖短裤的地方……
因为我说到“老外”,事后有人提出异议:
--听一位外教说,称外国人“老外”,在他们听起来是很粗鲁、很不尊重的称呼,她说应该称呼他们是“外国人”。
--这还是第一次听说。
--当时在场的中国人几乎也不知道,还有人认为那样称呼很亲切呢……
“老外”这样的称呼,不知是谁最早发明,现在已司空见惯。手里有张多年前《北京晚报》的剪报,来自“老外随笔”专栏,这个专栏都是讲外国人眼中看到的中国;碰巧,想写这个题目时,又看到昨天家里的《信报》,在《生活`·博客版》的“老外天天见”栏目,有专栏作家素面朝天一篇《平时看不到老外流泪》,难道媒体、作家、大众都不知道:应该怎样称呼外国人?
是大家都粗鲁、不懂得尊重外国人,还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是外国朋友的共识,还是某个外国人的感觉?我觉得,作为礼仪之邦,作为迎接奥运的中国人,没有人愿意以不礼貌示人,相反,大家称呼他们老外,可能是出于亲近的表示,就像叫身边的老张、老李一样。如果这样的称呼真的让广大外国友人不快,那就赶紧在媒体上矫正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