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与社会 |
在我针对随地吐痰现象写的《令人深恶痛绝的恶习》之后,咖啡豆提出一个问题:“更可恶的是,大老爷们随地小便.经常能在大街上稍微偏僻点的地方就能看见,太不文明了吧.谁能管管呀!”我倒是觉得,这种现象与吐痰还不是一种性质,它不是一种习惯,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无奈。因为,北京的公共卫生设施是严重不足的。
小时候,家里养过猫。都说猫爱干净,便溺后会刨坑埋上,好奇心驱使,就想看看这个过程,但是从来就没有见过。猫都不希望人看到自己拉屎撒尿,何况人了。
有这样的说法: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准之一是看它的公共厕所的数量和质量。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北京可是差远了。开车的人都知道,在环路上是没有卫生间的。如遇严重的交通事故,几个小时都无法方便,所以同事告诉我,在车上准备了大可乐瓶子,我是把饼干桶放在了后备厢。还有很多人,在开车上、下班前一小时就不敢再喝水了。所以,在开车的路上,有时会看见背过身去方便的男士,那一定是不得已的事。
如果从我家坐公交车上班,也有近二十站的路,这路上,能够看到的公共厕所,只有两三个,平均几公里一个,那么内急的人怎么办?临街有那么多的商业门店,大概只有肯德基、麦当劳、还有大商厦,里边的卫生间是可以使用的,那些餐馆、酒楼,如果你不用餐,卫生间便不会让你使用。那天在银行,有个带着孩子的老人找卫生间,银行职工说,那是我们自己用的。老人只得让孩子到街上去小便。
曾经有个打工者,到北京某居民小区偏僻处便溺,被人抓住后活活打死。在人们讨论这样所谓“不文明”行为的时候,谁想到了它产生的根源,如果有干净、舒适的卫生间,谁愿意随地大小便?
这两天,媒体都在议论北京耗资80万的天价公厕。如果它不能普及,为什么不能用这笔钱多建几个普通公厕呢?百姓出行无小事,在目前逐渐完善设施的过程中,能不能象有的城市那样,先敞开政府机关大门,对百姓开放机关大院的卫生间?然后要求所有临街的商业设施,只要营业,就要在门口注明“卫生间在几楼”。让人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方便之处,应当是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吧。